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光明日報》( 2025年07月09日 05版)
四川省樂山市蘇稽古鎮龍舟賽現場。李勇攝/光明圖片
小學生體驗四川蓋碗茶。資料圖片
四川省眉山市柳江古鎮風光旖旎。尹霜林攝/光明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前不久,四川開行首趟三星堆主題文化列車。車廂內,黃金面具、青銅神樹等鎮館之寶通過高清數字展屏動態呈現,8節車廂化身為“穿越時空的隧道”。三星堆博物館講解員唐敏登上列車,結合車上隨處可見的文物圖文、視頻,為旅客帶來生動的三星堆文化講解。“希望我的講解像一顆種子,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發芽,吸引他們更多地關注三星堆文化。”唐敏說。
“三星堆博物館一票難求,沒想到車上就能看文物、聽講解,這趟車坐得值”“車上這一看、一聽,我更想去三星堆博物館了”……旅客們紛紛感嘆。
一趟列車,讓文物“破圈”生長,讓文化“流動”傳承,文旅融合的魅力盡情彰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四川自然資源獨特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文化多元包容,安逸生活獨具魅力。近年來,四川把文旅融合發展擺在重要位置,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獨特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把深厚底蘊化成了可游可感的“詩與遠方”。文旅融合激發的消費活力,正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古今交融,巴蜀文旅綻放新光彩
與“不俗之物”合照、找到你認為杜甫最喜歡的植物、杜甫的“三別”是什么……暑假來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迎來全國各地的研學游客,一群來自吉林的小朋友,帶著研學任務,正在博物館內探尋闖關。
他們在一個展廳前停住腳步。“李白與杜甫——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主題展”以豐富的文物和圖文、視頻,充分展現“李杜友誼”的產生、“詩仙”“詩圣”地位的形成以及二人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
“我們要讓詩歌可觸、可感。”杜甫草堂博物館館長王飛帶領大家邊走邊講解,展覽以全息投影等多種方式,把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歌意境展現出來,游客可與“李杜”互動,詩歌文化在這個展廳里“活起來”了。
杜甫草堂博物館不斷創新展陳形式,深挖文化內涵,引領杜甫文化旅游熱潮不斷高漲,有力帶動了文旅消費增長。2024年,杜甫草堂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超720萬人次,文創等相關收入4600余萬元。
四川有九寨溝、黃龍、大熊貓棲息地等世界自然遺產3處,有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有蜀錦、蜀繡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53項……獨特而豐富的資源,吸引著游客不遠千里奔赴而來。四川依托優越的文旅資源,創新文旅業態,彰顯文化厚度,讓山水人文資源轉化成為人民群眾的美好旅游體驗。
“演員功底了得,現場互動熱烈,變臉環節最受期待,大人小孩都愛看!”游客王超一家逛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乘旅游公交專線直達春熙路,一番“逛吃”之后來到四川省川劇院,喝茶、采耳、看川劇,“體驗感拉滿”。
“四川省川劇院2024年駐場演出超1000場、接待游客超35萬人次。放在以前,這是難以想象的事情。”四川省文聯主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感慨,“中國傳統文化要走得更遠,還需要將傳統和創新有機融合起來。”
近年來,四川實施川劇振興工程,“一團一策”推動全省24家川劇國有文藝院團盤活資源、煥發新的生機。四川省川劇院大膽起用90后00后演員擔當主角,打造青春版《芙蓉花仙》、新創小戲《火塘》、大幕戲《龍興鼓聲》等作品,讓川劇煥發新彩。來川劇院看川劇,成為不少人專門奔赴四川的理由。2024年,四川省川劇院的劇目累計曝光量超過10億人次,“種草”人數達1000萬,其中60%的觀眾都是年輕人。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不斷推動文旅融合,巴蜀文旅綻放新光彩。三星堆、皮洛、濛溪河等考古遺址陸續出圈,《哪吒之魔童鬧海》引爆“跟著哪吒去旅行”,《熊貓歸來》史詩劇構建起“科考—觀劇—體驗”閉環……四川特色文化日益繁榮,引領文旅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
科技賦能,帶來旅游新體驗
這幾年,在四川省阿壩州理縣境內,一個叫“甲爾猛措”的地方走紅網絡。這里集高山湖泊、原始森林、瀑布草甸于一體,風景純凈壯美,被譽為“云中的天堂”,吸引不少游客專程前來徒步露營、攝影打卡。
這條路線海拔較高,在七八公里內要爬升近2000米,路線較陡峭,具有一定挑戰性。當游客在高山峽谷間欣賞美景、享受徒步樂趣時,怎樣確保安全?
“一套創新的安全管理系統,讓甲爾猛措的徒步旅游越來越安全。”理縣某戶外管理中心負責人李云東說,游客在徒步路線起點的戶外管理中心登記緊急聯系信息,并領取定位手環和標注著路線、看點、難度及風險點的路書后,即可安心進山。
“以前,深山里手機沒信號,一旦遇險求救很困難。”李云東說,而今,游客進山后通過定位設備可每半小時向管理中心“報平安”,山野里還設置惡劣天氣安全艙、應急信號發射點、固定安全管理點等,游客遇險可快速獲救。無人機定時巡航,更可提前發現天氣、地質災害、野獸等風險,全程守護游客安全。據悉,該系統上線1個月來,已有1.2萬人使用。接下來,這套系統還將在更多地方投用,讓游客更加安心地欣賞美景。
科技的加持,讓旅游更安全更舒心,同時也讓四川獨特而豐富的文旅資源以不一樣的面貌呈現出來,給游客帶來別樣體驗,煥發出越來越強大的吸引力。
在四川甘孜瀘定橋頭,名為“飛奪瀘定橋全感互動空間”的項目吸引著游客前來體驗。戴上VR(虛擬現實)顯示器,瞬間就可“穿越”回1935年5月的大渡河畔。
濕冷的河風、咆哮的巨浪、晃動的鐵索、呼嘯的子彈……紅軍戰士冒著炮火、攀著光溜溜的鐵索奪橋的英勇壯舉,在這里變得真實可感。“當VR大空間內容能夠拉動用戶各種情緒時,用戶才會去相信這個場景的真實性,才會真正被帶入體驗的場景中,內容的價值才會被真正發揮出來。”該項目總導演曲泳帆說,項目借助科技手段實現“寓教于樂”,當游客沉浸式參與到這段紅色歷史中,每位游客都將收獲不同的感動。
近年來,四川著力推動科技賦能文旅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科技考古、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深刻改變著四川文旅的面貌——安岳石窟以數字光影“復活”國寶,三星堆博物館利用全息投影技術高精度還原文物原貌,崇州古鎮群用AR(增強現實)技術為游客沉浸式導覽……虛擬與現實交織、歷史與未來對話,科技手段讓旅游從“看風景”向“去體驗”轉變,有力激活了文旅資源的生命力。
“文旅+百業”,跨界融合勢頭強勁
“連看三天籃球比賽,真是精彩!”前不久,四川阿壩州“景BA”籃球賽在九寨溝縣拉開戰幕,吸引劉釗等不少游客延長假期,留下觀戰。更令人叫絕的是,當地同步舉辦九寨非遺美食節,讓游客停不下嘴,體驗舌尖上的藏羌美食。“這一趟來得值,不僅記住了九寨溝的美景,也記住了九寨溝的牦牛肉、火圈舞。”劉釗說。
九寨溝既有舞、南坪曲子、川西藏族山歌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涂墨節、火圈舞等特色民俗,民族文化魅力十足。近年來,九寨溝縣巧妙借勢九寨溝景區的高流量,舉辦多種活動,發展定制旅游,讓游客放慢腳步,推動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走近游客、走向世界。
“文旅+體育”“文旅+非遺”,提升了游客旅游體驗,促進相關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四川著力打破文旅行業壁壘,推動“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實現深度融合。
“鐺鐺鐺!”夜幕降臨,鑼聲響起,一出精彩的巴山土家婚俗非遺秀在四川達州宣漢縣巴山大峽谷景區上演。司鑼開道引賓朋、淚灑閨樓哭嫁情、紅綢蓋首背嬌娘、同心亭下拜花堂……宣漢縣渡口土家族鄉龍潭村村民鄭艷與其他村民,把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婚俗傳統,真實地表演出來,贏得游客熱烈歡呼。
“我們108名演員,有106人是本地群眾。”鄭艷是一名村干部,她告訴記者,土家人的血液里流淌著能歌善舞的基因,這些演員既有70多歲的老人,也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大家都想把文化傳承好,同時也為景區的發展貢獻力量。
巴山大峽谷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也是古巴人文化的富集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薅草鑼鼓衍生地。當地依托優勢資源,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催生了新的旅游業態,不僅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也有力促進了群眾致富。演員在互動環節現場帶貨,帶動玫瑰花茶、黃連花茶和櫻桃、竹筍、蕨苔等農特產品的銷售。今年五一期間,龍潭村13戶櫻桃種植戶戶均增收超萬元。
成都東郊記憶把工業遺產打造成美名遠揚的時尚文旅高地;宜賓把同濟大學西遷辦學地李莊古鎮打造成“萬里長江第一古鎮”;雅安立足川藏公路起點的獨特優勢,建設“中國·雅安318自駕大本營”,打造的“此生必駕318,雅安集結去拉薩”品牌深入人心……四川各地抓住文旅強跨界、高滲透的特性,不斷探索“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新路徑。強勁的融合勢頭打破行業壁壘,文旅“流量”正帶動千行百業產生巨大“增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