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這是我連續第六年來成都參加Re:Think,看到這么多朋友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今日(9日),Re:Think 2025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創意周在成都高新區中國——歐洲中心拉開帷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在開幕式上談到,創意與文化表達不僅能塑造價值觀、轉變思維方式、改變行為模式,更具備數據與政策文件所無法替代的獨特影響力。而成都作為一座文化底蘊深厚,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城市,正是探討藝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如何融合推動變革的理想之地,在這里大家可以共同去尋找融合藝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本屆活動以“創意引領可持續未來”為主題,全球創意產業領袖、城市規劃專家和科技創新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創意產業如何賦能城市IP的塑造、驅動經濟增長、提升民生福祉。
▲活動現場
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項目二期啟動
世界糧食論壇成都辦公室揭牌
開幕式現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項目二期正式啟動。第二期開展階段為2025年—2029年,旨在利用UNDP的全球創新網絡以及國際專家和資源,幫助成都高新區增強創新驅動能力,更深入地參與全球發展和創新,并進一步深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建設。
據悉,早在201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就與成都高新區攜手啟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項目”。截至目前,已完成9項研究報告,開展50余場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培訓;觸及全球企業達2400余家,服務1000余家成都高新區企業拓展全球視野;為區域貢獻2項在全國全省復制推廣的改革創新案例。項目大力提升了成都高新區的創新驅動力與全球視野,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當天,世界糧食論壇(中國)成都項目辦公室也正式揭牌,將通過“全球青年行動、科技創新促進、攜手投資倡議”三大核心內容匯聚青年力量,激發創新思維,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加速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據悉,后續活動周還將舉辦INSPIRO可持續發展創業者嘉年華暨“蓉品出海”系列能力培訓,以及可持續國際公共采購能力建設暨“蓉品出海”創意產業走出去系列活動,將面向企業開展聯合國采購能力培訓。后者將通過解析“中國企業布局聯合國采購”的策略路徑、分享供應商資質煉成經驗、現場指導企業完成聯合國采購系統注冊等環節,為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搭建一個了解可持續國際公共采購、初步布局國際采購市場的重要平臺。
以創意賦能城市可持續發展
成都探索融合新路徑
本屆Re:Think 2025可持續創意周通過多元活動,展現了創意經濟在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巨大潛力,不僅標志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項目新階段的啟航,也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路徑的前瞻探索。
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ICLEI)東亞秘書處主任和中國首席代表朱澍從城市發展角度分享了在地方推動低碳、基于自然、公平、韌性和循環的發展行動相關經驗,尤其提到了成都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以及麓湖生態城兩個案例。
“新川創新科技園將濕地系統作為生態核心,通過創新技術實現雨水凈化、生態修復和景觀融合,此外還安裝了傳感器實現數據實時上傳,可自動調整蓄水量,避免內澇。”朱澍說,這個項目也提供了優質的產業園區與居民區共享公共空間,促進了社區參與和包容性治理。此外,成都麓湖社區業主還自主組織社群活動空間共創,通過這些方式實現了從開發商主導到居民共建的轉型,也為城市社區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美術館如何促進城市公眾參與?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負責人劉瀟以成都的實踐為例,強調美術館正從傳統的知識傳播空間,向公眾共同參與的“劇場”“廣場”轉變。
劉瀟提及成都雙年展的巨大影響力。她指出,由成都美術館主辦的成都雙年展,前兩屆累計觀眾量高達200萬人次,在全國藝術領域非常少見,體現了成都乃至西南地區公眾對美術館的高度熱情。她特別關注到今年雙年展的主題“煙火指數”,認為這反映了策展團隊希望通過這一國際性平臺,將成都及西南地域的文化藝術推向更廣闊的國際視野。
▲活動現場
在探討美術館的公眾參與模式時,劉瀟以麓湖A4美術館的創新實踐為例。該美術館一方面積極開展國際藝術家駐地計劃,吸引全球藝術家融入本地環境進行創作,產出高質量成果并廣受贊譽。另一方面,A4美術館獨具特色地將兒童視為核心創作者。在其空間中,兒童扮演策展人、藝術家、設計師等角色,美術館團隊全力協助他們將創意在館內實現。
劉瀟強調,這些案例的核心價值在于重新定義了美術館與公眾的關系。她認為,傳統美術館主要作為知識陳列與傳輸的空間,而如今,美術館擁有了新的可能性——它可以是一個“劇場”、一個“廣場”、一個“電影院”。“所有走進美術館的人,都是其共同的參與者,都擁有創作者的身份。”劉瀟總結道,這種讓公眾深度參與乃至主導創作的轉型,在國內尤其成都的實踐中已取得成效,為美術館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如何讓成都的文化節跟當地治理緊密相關?成都大學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院長、成都市“三城三都”研究院院長諸丹認為,成都作為具有創意源泉的城市,以“三城三都”為創新核心,是其創意城市發展的動力源與重要紐帶。
“圍繞‘三城三都’,成都舉辦了雙年展、創意周、西博會、糖酒會及十二月市等活動,將創意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減排等深度融合。”諸丹舉例,通過碳普惠,成都以碳積分獎勵覆蓋300萬市民和游客,鏈接144個低碳消費場景,使50萬噸碳減排量轉化為市民和遠來游客觸手可及的實惠,“作為國際美食之都,成都在美食領域也注重可持續,采購盡量用當地原材料減少物流碳排放,且在生產、銷售、流通等環節均考慮碳排放、可持續發展及可循環利用,這是成都的特色做法與貢獻。”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編輯 歐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