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2025年7月5日,美國“獨立日”次日,馬斯克在社交平臺宣布成立“美國黨”。此消息一出,輿論嘩然,特朗普隨即回應,稱馬斯克“完全失控”,不排除將其“驅逐出境”。
美國企業家馬斯克(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回溯2024年美國大選,馬斯克堪稱特朗普的“左膀右臂”。他不僅豪擲2.77億美元政治捐款,成為特朗普競選的最大個人金主,還親自站臺助選,公開宣稱“只有特朗普能保住美國的民主”。特朗普勝選后,對馬斯克也是禮遇有加,成立“政府效率部”并任命其負責人,勝選演講中11次提及馬斯克,稱其為“明星”。然而,這對曾經的“黃金搭檔”,卻因“大而美”法案走向決裂。2025年初,特朗普力推該法案,意圖通過大幅增加財政支出來拉攏選民,卻遭馬斯克強烈反對。
馬斯克認為此法案會加劇美國財政危機,6月30日更是放話:“若法案簽署,立即成立新政黨。”7月4日,特朗普簽署法案,馬斯克次日便兌現承諾,宣布建黨并發起網絡投票,124.9萬人參與,65.4%支持。但誰也沒想到,特朗普的反擊來得如此迅猛,“驅逐出境”的威脅瞬間將馬斯克推至輿論風口浪尖。
按照美國法律,政黨合法存在需完成一系列嚴格程序,如召開黨代會、選舉臨時官員、制定黨綱、完成州與聯邦注冊等。但截至目前,馬斯克的“美國黨”毫無進展,既未召開會議,也無正式黨綱和成員名單,僅停留在其個人社交平臺的宣告階段。有法律專家指出,這樣的“政黨”在法律層面根本不被認可,連參與選舉的基本資格都不具備。
馬斯克為“美國黨”描繪了藍圖,計劃在2026年國會中期選舉中拿下2-3個參議員席位、8-10個眾議員席位,妄圖成為國會“關鍵少數”,左右法案走向。但美國選舉制度對小黨極不友好,“贏者通吃”規則下,即便獲得30%的選票,也可能顆粒無收。喬治敦大學政治學者明確表示,小黨在美國政治體系中難有立足之地,歷史上成功的案例寥寥無幾。
美國50個州對第三黨注冊要求各異,部分州要求候選人有固定住所,部分州要求提前數年注冊,還有些州要求收集大量選民簽名。以加州為例,新政黨需吸納0.33%的選民成為成員或收集110萬份簽名,這對剛起步的“美國黨”而言,幾乎是難以逾越的鴻溝。而且,聯邦選舉委員會的認可程序復雜,兩大政黨必然會利用規則進行阻撓,新黨想要獲得全國性地位,可謂難如登天。
馬斯克(資料圖)
特朗普拋出的“殺手锏”直擊馬斯克要害。1992年,馬斯克憑學生簽證赴美,退學后身份失效,直至2002年才獲綠卡入籍,期間存在多年“灰色身份”時期。若特朗普政府深究,查其簽證記錄、稅表等,馬斯克極可能陷入法律危機。此外,馬斯克雖在商業領域叱咤風云,但在政治上卻是十足的“素人”。建黨并非兒戲,需要搭建團隊、籌集資金、制定政策綱領等一系列專業操作,而目前“美國黨”在這些方面毫無建樹,外界普遍認為其更像是馬斯克的“賭氣之舉”。
特朗普政府已明確表態,不承認“美國黨”的合法性,稱其“荒謬透頂,不會成功”。除了口頭威脅,特朗普還可能采取實際行動,如砍掉特斯拉的電動車補貼、SpaceX的政府合同等,直擊馬斯克商業帝國的命脈。據華爾街估算,若失去相關補貼,特斯拉每年利潤將減少12億美元,這對馬斯克而言是巨大打擊。
民主黨雖未直接發聲反對,但“美國黨”若成立,大概率會分流共和黨的選票,這對民主黨在選舉中可能有利。然而,從長遠來看,“美國黨”主張削減政府支出、發展科技等政策,與民主黨擴大社會福利、加強監管的理念相悖,未來也可能成為民主黨的競爭對手。因此,民主黨雖暫時觀望,但不排除未來加入對“美國黨”的打壓行列。
馬斯克(資料圖)
馬斯克的“美國黨”計劃看似轟轟烈烈,實則危機四伏。從目前情況看,其面臨的法律障礙、制度阻力、個人問題以及兩黨的聯合反擊,每一項都可能讓新黨胎死腹中。即便馬斯克憑借雄厚資金和影響力勉強推進,美國兩黨制的“鐵墻”也絕非輕易能撼動。歷史上,諸多第三黨嘗試挑戰兩黨主導地位,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美國黨”能否打破僵局,仍是未知數。
對于馬斯克而言,此次建黨或許是對特朗普政府的一次激烈反擊,也可能是其試圖通過政治手段維護商業利益的一次豪賭。但政治舞臺遠比商業戰場復雜,僅憑個人影響力和一時之氣,難以在波譎云詭的政壇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