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報道,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稱“可能將訪問中國”,彭博社也透露美商務部正聯系商界高層籌備陪同訪華事宜。這與此前日媒報道的“特朗普計劃率幾十名CEO訪華談大生意”相互印證,顯示美方對推進訪華行程的積極動作,外界普遍認為訪華一事已進入實質籌備階段,相關話題在國際輿論場持續發酵。
特朗普(資料圖)
面對愈演愈烈的訪華傳聞,外交部在記者會上未對邀請特朗普參加9·3閱兵等問題給出明確肯定或否定答復。這種不置可否的態度,讓外界意識到外交活動的復雜性。結合國際外交慣例,大國元首互訪需建立在雙方就重大議題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這意味著特朗普訪華能否成行,取決于中美在經貿、臺灣等核心問題上能否取得突破性進展,而非單方面意愿所能決定。
在臺灣問題這一中美關系最敏感的核心議題上,中方態度始終堅定。中國外聯部部長劉建超在“世界和平論壇”上明確表示“絕不會允許‘臺獨’”,這短短7個字,擲地有聲地劃出了中方的紅線。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美國必須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任何形式的“臺獨”支持行為,這是特朗普訪華必須面對且無法回避的關鍵前提。
中美經貿問題是訪華談判的重要內容,其中芯片解封與稀土出口是兩大焦點。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實施的限制措施,如對華加征關稅、出臺AI芯片出口管制等,給中美經貿合作帶來阻礙。而中國對稀土等戰略資源的合理出口管制,擊中了美國高科技和軍工產業的痛點。雙方在這些議題上的討價還價艱難,中國不會在核心利益和發展權上妥協,美國若想推動訪華取得成果,需拿出足夠誠意解決中方關切。
有消息稱美國正準備向12國遞交信函,雖然具體內容未完全披露,但結合此前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的關稅政策和外交動作推測,信函可能涉及要求這些國家在中美博弈中選邊站,或配合美國的相關經貿措施。這一行為反映出美國試圖通過多邊手段施壓中國,但在全球化時代,各國更希望保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國的這種單邊主義做法可能引發國際社會的不滿和擔憂。
特朗普(資料圖)
俄羅斯方面證實普京總統將于8月底到9月初訪華并參加閱兵儀式,若特朗普也選擇此時訪華,可能出現中美俄三國元首齊聚的局面,這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但也會引發復雜的地緣政治考量。此外,日本等美國盟友對特朗普訪華態度微妙,日本曾炒作特朗普訪華消息,卻又可能因自身利益擔憂美國在中美合作中忽視其訴求,這些國際因素都為特朗普訪華增添了不確定性。
特朗普政府內部存在分歧,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等反華鷹派人士,可能因自身政治立場和利益,對特朗普訪華持反對態度。共和黨黨內反對派和民主黨也可能借訪華議題攻擊特朗普,認為其在與中國的互動中過于妥協,損害美國利益。這些內政治水斗爭,使得特朗普訪華決策面臨諸多掣肘,增加了行程的不確定性。
訪華時間選擇存在多個選項,9月3日的抗戰勝利閱兵節點具有特殊意義,但特朗普面臨國內要求不配合中國重大政治活動的壓力;10月下旬至11月初的亞太經合組織和東盟峰會期間訪華,可避開單獨訪華的爭議,卻可能因行程緊湊影響會談深度。不同時間節點各有利弊,如何權衡取決于中美雙方對時機和議題的把握,這對兩國的外交智慧是一大考驗。
特朗普(資料圖)
中方在特朗普訪華問題上始終保持理性和克制,核心態度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即美國需在臺灣問題、經貿合作等方面展現出切實誠意,拿出具體行動解決雙方分歧,而非僅停留在口頭承諾。如果美國繼續搞“說一套做一套”的把戲,在遏制中國的同時又想尋求合作,那么特朗普訪華行程很可能因缺乏必要基礎而“涼涼”。只有美方真正重視中美關系,尊重中國核心利益,才能為訪華創造有利條件,推動中美關系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