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3次來到貴州考察調研,要求貴州“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食品行業是貴州踐行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近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在多個主題論壇上,來自食品科研、生產、加工領域的嘉賓們圍繞食品行業如何踐行生態文明、確保食品品質安全和生產環境友好,實現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分享了諸多寶貴經驗和成功案例,以期為國內外食品行業提供參考。
綠色防控成就“干凈”黔茶
貴州是我國重要的茶葉產區。數據顯示,2024年,貴州茶園面積穩定在700萬畝以上,茶業綜合產值達960余億元。但隨著規模的壯大,茶薊馬、茶餅病、白線病等病蟲害逐漸猖獗。“‘干凈’是貴州茶業的生命線。”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與創新:生態產品與綠色生產力”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介紹了貴州采用綠色防控方式確保生產“干凈黔茶”的舉措及成效。
宋寶安介紹,通過多年實踐,貴州提出了生態為根、農業為本、生防為先的茶園綠色防控理念,采用綠色防控技術防治茶樹病蟲害,并運用氨基寡糖進行免疫調控,控制茶園病害。
記者了解到,紫云、平塘茶園采用氨基寡糖防治后,茶葉產量和品質實現大幅度提升。茶農呂忠林告訴記者:“我提前了一個星期采茶,質量好,價格也更高。”
同時,貴州推廣成本低廉的以蟲治蟲技術來減輕害蟲對茶樹的危害,確保茶葉品質安全。專家們通過大量試驗篩選出微小花蝽,并從土壤中分離出病原線蟲,用以開展以蟲治蟲,控制茶園害蟲,每畝成本僅100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優勢突出。
防控雜草也是茶園病蟲草害控制的關鍵點,貴州提出“寧要草不要草甘膦”口號,防控專家篩選出控草綠肥“三葉草”在貴州茶園全面推廣。
貴州省已構建起適用于一年四季茶葉生產的生態防控技術、生物防治技術、農業防蟲技術以及茶園清潔技術,并在全省43個產茶重點縣分別建設農民田間學校進行技術教學,甚至部分技術已推廣到國外。2024年,由貴州大學牽頭申報的中國—斯里蘭卡茶葉綠色防控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獲科技部批準并立項建設后,貴州大學綠色農藥全國重點實驗室團隊通過構建基于大數據的農藥精準減量技術、茶園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體系、茶葉農藥殘留風險監測與控制技術,為當地茶業綠色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10多年來,貴州茶產品安全理念一直處于全國前列,實現了茶葉質量的全程防控、全程管控,黔茶安全率達到100%。”宋寶安介紹,尊重自然、綠色發展是貴州茶業發展的根本,種植、管護、加工、銷售、消費生態茶、干凈茶、大眾茶將成為貴州茶業發展的新篇章。
生態保護構建酒業低碳模式
“合成生物學以及AI技術的發展可推動茅臺釀造資源進行產業化應用,碳中和等技術可推進釀造全產業鏈的減碳。”在“可持續發展SDG十年回顧與展望——全球發展倡議的國際貢獻”論壇上,貴州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莉在分享茅臺可持續發展實踐經驗時表示,茅臺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提出,既要堅守傳統生產的內核,又要通過變革和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未來10年,茅臺的第二增長曲線是生物科技和數字科技。
“從薪柴時期、煤炭時期、天然氣時期到現在天然氣加綠電以及節能技術的使用,每一次能源變革都推動茅臺向著更高質量發展。”王莉介紹,茅臺制定了“1239”的“雙碳”行動方案,目前正嘗試用二氧化碳熱泵加鍋爐余熱回收技術代替天然氣鍋爐,該技術全面推廣后,將減少整體釀造過程約50%的碳排放。預計到2030年,每一瓶茅臺酒全產業鏈的碳排放將降低20%—30%。
微生物的多樣性是茅臺釀造的內核。記者在論壇上獲悉,茅臺形成了科學系統的“135綠色”發展體系,將年度營收的1.5%作為環保專項資金,構建全產業鏈生態治理體系,水循環利用率已超過87%。同時,茅臺構建了涵蓋水、氣、微等多要素的一體化監測網絡,保護微生態及生物多樣性。
“茅臺始終以高度責任感投身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主動協調各方力量守護赤水河的生態環境,自2014年起累計出資11.4億元專項用于赤水河生態保護,同時正在推進設立赤水河生態公益基金,形成多方參與的橫向生態保護基礎機制。”王莉介紹,茅臺累計投入20多億元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將酒糟、酵林、稻草轉化為有機肥料、飼料、天然氣,實現釀酒副產物100%閉環循環;開展醬香型白酒釀造廢水科研攻關,利用釀造廢水生產膠原蛋、白多肽、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等高質產品,以生態機制激活共享共贏,為貴州農業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動能。
有機種植實現固碳減排
隨著農業不斷發展,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用物資的大量投入及畜禽養殖量的高位運行,導致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居高不下,農業碳排放已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與會專家介紹,農業生產、糧食生產系統的碳排放占比較高,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農業系統一直在探索碳核算和減排措施。“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是應對氣候急劇變化和生物多樣性變化的解決方案之一。”在“推動ESG創新實踐與綠色發展”論壇上,正谷(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向東表示。
張向東表示,有機農業采用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技術,1公頃有機種植面積固碳量為3.5噸,因不使用化肥,氧化亞氮排放量隨之減少。此外,有機管理方式下的農田,蜜源性昆蟲增加約150%,物種豐富度提高30%—50%。
張向東以采用林地下種植綠肥作物、人工除草等方式開展有機生產的云南保山正谷瑰夏咖啡園為例進行分析。“常規生產1公斤咖啡碳排放量約29公斤,該咖啡園僅為12.98公斤,且有機種植對咖啡風味有積極影響。”張向東表示,通過遮陰可以延長咖啡成熟期,提升其糖度和酸度的平衡度,植物群落則讓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強,使得咖啡風味更濃郁,目前,該咖啡園的所有產品均通過碳中和認證。
來源 | 中國食品報 記者:杜濤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