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德國總理默茨的兩副面孔在24小時內暴露無遺:對俄羅斯火速認慫,對中國表面示好背后捅刀。
就在上周,中東上空一枚名為“巴勒斯坦-2”的高超音速導彈從也門呼嘯而起,直撲以色列特拉維夫機場。胡塞武裝高調宣布“成功達成目標”,以色列則堅稱成功攔截。
這場襲擊不僅改變了中東軍事格局,更讓全球油價和航運市場瞬間拉響警報。
但真正精彩的地緣政治大戲卻在歐洲上演——德國新總理默茨在不到一天時間內,接連放出兩個自相矛盾的重磅消息,把這位政客的真面目暴露無遺。
7月7日,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向德國發出了直白的戰爭警告:如果德國向烏克蘭提供“金牛座”巡航導彈,可能引發俄德直接軍事沖突。
俄羅斯的警告不是空穴來風。“金牛座”導彈射程達500公里,一旦落入烏軍手中,不僅俄軍防線岌岌可危,連莫斯科都在其打擊范圍內。
更關鍵的是,烏克蘭目前無人能操作這種先進導彈系統。若烏軍真要使用,必然需要德國軍方人員現場指導——這相當于德國直接參戰。
不到24小時,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在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面時,態度180度大轉彎。他絕口不提“金牛座”導彈,直接宣布“德國不會考慮向烏克蘭交付這種武器”。
這個轉變令人震驚。就在上個月,默茨還公開表示要支持烏克蘭生產遠程導彈,甚至宣稱德國及其盟友將不再對武器射程設限。當時外界普遍認為,他是在為提供“金牛座”導彈鋪路。
雖然導彈不敢給,但默茨政府還是給澤連斯基準備了一份“安慰獎”——在原有70億歐元基礎上,追加19億歐元軍事援助。
德國同時承諾強化對烏克蘭國防工業的支持,特別是遠程無人機和導彈生產領域,并將在未來三年內提供IRIS-T防空系統。
這種操作暴露了西方對烏援助的本質:只愿出錢,不敢冒險。德國寧可多花數十億歐元,也不愿觸碰俄羅斯劃下的紅線。畢竟導彈可以再造,但柏林挨炸的后果,默茨承擔不起。
德國的迅速低頭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核心利益面前,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是有明確界限的。烏克蘭終究只是大國博弈的棋子,而不是真正的盟友。
時間倒回兩個月前。5月14日,默茨在聯邦議院發表就任總理后的首次重要講話。
他稱中國是“德國和歐盟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伙伴”,但隨即鼓吹所謂的對華“戰略去風險”,聲稱要減少對中國的“單方面依賴”。
這種矛盾表態貫穿默茨整個對華政策。他一邊承認中國的重要性,一邊又對中俄關系表示“深感擔憂”,還要求中國“為結束俄烏沖突作出貢獻”。
他甚至將手伸向亞太地區,聲稱“一個穩定、自由和安全的印太地區對德國和歐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這種干涉他國事務的姿態,與德國傳統務實作風背道而馳。
默茨的真正意圖在5月27日一通電話中暴露得更明顯。面對國內經濟壓力,他主動致電中國領導人,承諾堅守一個中國政策,推動兩國戰略伙伴關系發展。
他還保證德國愿為“中歐關系的健康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但轉身又在歐盟內部推動所謂的“減少對華依賴”政策。
默茨如此搖擺不定,背后是德國嚴峻的經濟現實。俄烏沖突后,嚴重依賴俄羅斯能源的德國已遭受重創。今年2月,特朗普又強勢宣布要對歐盟加征關稅,要求歐盟購買美國油氣作為貿易補償。
7月4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將開始致函貿易伙伴,設定新的單邊關稅稅率,新關稅“十有八九”從8月1日開始生效。這對德國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德國汽車工業面臨生死考驗。中國是德國汽車最重要的市場,但特朗普要求歐洲打壓中國制造,購買美國產品。
默茨想聯合歐盟對抗特朗普,卻發現盟友各懷鬼胎——法國甚至游說制裁中國電動車,想趁機搶占市場。
默茨的困境在于:價值觀上他想緊跟美國,但經濟現實迫使他必須靠近中國。這種分裂讓他的政策成了“四不像”——既得罪不了華盛頓,又不敢得罪北京。
默茨的對內政策同樣充滿矛盾。為了贏得今年2月的大選,他領導的基民盟突然與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合作,通過了一項移民法案。
這一舉動甚至驚動了已退休的前總理默克爾。她公開批評默茨與選擇黨站在一起是 “違背了底線和承諾”。
德國國內隨即爆發了20萬人的大規??棺h。民眾譴責基民盟尋求選擇黨支持的行為,違反了德國自二戰后在國家層級不與極右派合作的不成文協議??棺h者直言,這是“與魔鬼簽訂契約”。
默茨在外交上的搖擺,與其在國內政治中的投機如出一轍。為了短期政治利益,他既打破了德國不與極右翼結盟的傳統,又背離了默克爾時期務實平衡的外交路線。
西方困境:價值觀與現實利益的撕裂
默茨的困境是整個西方世界的縮影。在巴以沖突上,他重申德國支持以色列是國家理性(Staatsr?son);在國防政策上,他承諾將德國聯邦國防軍打造成“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
但在實際行動中,德國既無力獨立應對安全挑戰,又無法擺脫經濟上對中美兩國的依賴。當俄羅斯發出戰爭警告時,德國的迅速退縮暴露了其外交政策的空心化。
這種戰略迷茫在西方世界蔓延。特朗普重返白宮后,歐盟對華立場有所軟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今年多次表示愿意“深化”歐中貿易關系。但與此同時,西方政客又無法擺脫價值觀外交的束縛。
研究機構榮鼎集團的中德關系分析師諾亞·巴爾金一針見血地指出:德國新政府面臨雙重目標——既要經濟增長和競爭力,又要推動所謂的對華“戰略去風險”。這兩者本質上相互矛盾。
默茨的表演落幕了,德國的兩副面孔卻永遠定格:對俄羅斯的導彈威脅,24小時內低頭認慫;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表面微笑背后藏刀。
當特朗普的關稅大棒8月1日即將落下,當德國汽車業在失去中國市場與得罪美國之間左右為難,默茨還能繼續在鋼絲上行走多久?
德國的困境是整個西方的縮影——價值觀的旗號喊得震天響,現實利益的算盤卻打得啪啪響。
參考信源:特朗普:新關稅最高稅率或達70% “十有八九”從8月1日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