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快訊:“外交部宣布,經與歐洲議會磋商,雙方即日起全面解除機構往來限制。”一句話,把全球目光重新拉回到中歐之間。
歐盟委員會在同一時間甩出一份厚達202頁的對美反制清單,密密麻麻列出約84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飛機、汽車、化學品、電氣設備、威士忌、釘子……無一漏網。同一天,兩份動作,一個解除,一個加碼,節奏緊湊得像事先排練。
歐盟(資料圖)
把數字拆開看,840億美元等于歐盟去年對美出口總額的近三成,也相當于德國全年汽車出口的四分之一。換一種說法,這份清單一旦生效,美國大約每三架出口歐洲的波音客機里就有一架可能被征稅;蘇格蘭威士忌在歐洲貨架上的價格可能上浮12%—15%;而特斯拉柏林工廠所需的若干種美國產化學中間體,成本也要跟著水漲船高。
歐洲議會內部投票記錄顯示,支持立即啟動反制的議員比例從去年的46%飆升到本周的73%。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給議員們發去一份簡報:若美方關稅落地,德國車企在美利潤將被削掉40億歐元;如果歐盟不反擊,德國一家大型車企在美國的年銷量可能直接砍掉六位數。數字擺上桌,議員們不再猶豫。
中歐建交五十周年的時間點上,雙方解除限制,表面看是外交禮儀,實則把多年積壓的合作需求一次性釋放。歐洲議會中國事務代表團透露,他們手頭的待辦清單里,排得滿滿當當:能源轉型、稀土永磁、數字平臺標準、氫能合作、第三方市場基建,每一欄都寫著“急需中國技術或資金”。
歐盟貿易總司的測算模型把解除限制后的潛在收益算得清清楚楚:如果中歐在關鍵礦產、綠色技術、數字治理三大領域同步推進合作,2030年前可累計為歐盟GDP多添1.8個百分點;對中國而言,歐洲市場準入放寬,每年可額外拉動對歐出口約430億美元。再換種說法,這相當于給歐洲帶來120萬個新增崗位,也給中國沿海十多家光伏、風電、電池產業鏈企業吃下三年訂單。
歐盟(資料圖)
馮德萊恩原本想把反制清單鎖進抽屜,拖到8月初再拿出來。可法國財長勒梅爾直接放話:“再等,美國就把我們當軟柿子。”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連夜召集車企、化工巨頭開電話會,結論一致:必須讓華盛頓知道歐盟手里有牌。重壓之下,馮德萊恩不得不簽字,把清單公之于眾,啟動時間鎖定在美方加稅生效后48小時內。
這一輪交鋒里,稀土成了最硬的籌碼。歐洲95%的永磁材料靠中國,而永磁體是電動車電機的心臟。美國若對歐盟汽車加稅,歐盟反手就能把部分稀土配額從北美訂單里挪走,直接掐住美國新能源車企的脖子。歐盟內部文件用一句話總結:稀土開關握在北京,我們握的是華盛頓的電機命脈。
解除限制對歐盟更像一次“戰略補位”。過去兩年,歐盟推綠色產業補貼,資金缺口高達2700億歐元,歐洲投資銀行已把“中國資本”列為優先合作對象。德國經濟部測算,若中歐共同基金落地,每年可為歐盟綠色項目撬動不低于200億歐元的增量融資;反過來,中國企業也能借歐洲市場驗證技術標準,雙方各取所需。
美國那邊,白宮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言人對外回應:“歐盟此舉將破壞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可私下遞交給國會的簡報卻承認,若清單生效,美國制造業回流計劃成本將額外增加120億美元。簡報里還有一行小字:波音、福特、陶氏三家游說團已緊急預訂下周飛布魯塞爾的機票,試圖最后一刻滅火。
歐盟(資料圖)
歐洲議會走廊里流傳一句話:中國給我們選項,美國給我們壓力。選項擺在桌上,中歐技術工作組下周將在布魯塞爾碰頭,議題表上寫著“共享電網標準、跨境數據流動、氫能港口示范”。清單也擺在桌上,歐盟把202頁紙釘成厚厚一本,封面印著一句拉丁文:“Pacta sunt servanda”(約定必須遵守)。
此刻的布魯塞爾,像一臺同時踩著油門和剎車的車:一邊加速靠近中國,一邊隨時準備把反制清單拍在美國面前。外交圈私下打趣:歐盟終于學會用中國的“開放”對付美國的“關稅”,這一招,比任何談判話術都管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