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日戰爭起,劉伯承和鄧小平長期統率第二野戰軍(129師、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二野),那么在這一支大軍中,作為統帥,劉帥和鄧政委誰的威信更高?陳冠任著《大河向東:他們為什么凝聚在毛澤東旗幟下》一書說:
“他們的威望各有側重,但整體而言,鄧小平的政治威望和長期影響力更高,而劉伯承的軍事威望在戰爭期間更為突出。”
為什么這么說?試看書中的分析:
一、戰爭年代(1937-1949)
1、劉伯承為全軍的軍事指揮的核心
無論是抗戰時期還是解放戰爭,這支大軍的主要任務是作戰,劉伯承作為師長、司令員,直接負責戰役指揮,是第一軍事指揮員,其軍事才能和決策,深受官兵信賴。二野軍事上的勝利,第一大貢獻應該歸于劉帥。
在解放戰爭中,劉帥指揮了許多精彩的戰役,如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劉伯承率部突破黃河防線,深入國統區腹地,牽制國民黨軍主力,為戰略反攻奠定基礎。淮海戰役(1948-1949):劉伯承指揮中野(二野前身)配合華野作戰,在雙堆集殲滅黃維兵團,展現高超戰術能力。渡江戰役(1949):劉伯承率二野突破長江防線,解放南京、上海,并進軍西南。劉伯承的“軍神”形象深入人心,基層指戰員對其指揮能力極為推崇。
2、鄧小平:政治決策與戰略統籌
無論是抗日戰爭的129師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作為政委,是這一支部隊的政治領導,負責部隊的思想建設、組織紀律和戰略決策。鄧政委強調“黨指揮槍”,確保了這支勁旅在戰略上服從中央的絕對指揮。因此,這支部隊的軍政結合以及政治思想工作上的成就,歸功于鄧政委。
也正是因為鄧政委的才干和政治上的忠誠、堅定,使得他在黨內地位上升,在抗日戰爭后期,他已進入中央決策層,在解放戰爭后期,他又于1949年后擔任西南局第一書記,主導西南地區的黨政建設,事實上成為中共少有的幾個“諸侯”之一。
二. 解放后(1949-1980)
1、劉伯承主要致力軍事教育,政治影響有限
1950年,劉伯承主動辭去西南軍政職務,籌建南京軍事學院,培養高級指揮人才,但此后逐漸淡出一線決策。1958年因“教條主義”受批判,此后雖保留職務(如中央軍委副主席),但實際影響力下降。直到60年代中后期,他的政治地位有所上升,但是由于身體每況愈下,這導致他的政治影響力還是不及戰爭年代。
2、鄧小平:政治地位持續上升,最終成為核心領導人
在50年代中期,鄧政委從大西南調到中央,歷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總書記,直接進入了中央領導核心,為名副其實的中央第一代領導人。60年代,他退出政壇,謫居江西,政治影響力急劇降為低點。但是,在1974年他再一次復出,成為中國政壇的重量級人物,主持軍隊和國民經濟整頓,雖短暫受挫,但是他的才干再一次獲得證明。1978年后,他成為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主導改革開放,其政治影響力遠超劉伯承。
因此《大河向東:他們為什么凝聚在毛澤東旗幟下》一說:“解放戰爭期間:劉帥在軍事指揮上的威望更高,官兵對其戰術能力極為信賴;鄧政委則在政治決策和戰略統籌方面更具權威。解放后,劉帥因轉向軍事教育,政治影響力逐漸減弱;而鄧政委持續上升,最終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之一,其整體威望遠超劉伯承。綜合來看,鄧政委的威望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更高,但劉帥在戰爭時期的軍事指揮地位無可替代。”該書為出版社的年度暢銷書,與《大河向東:他們為什么追隨毛澤東》為一個系列,被譽為“毛澤東領袖史”,為近年來難得的關于主席歷史研究的優秀佳作,銷量已過百萬冊,深獲讀者好評。
友情提示:該書已經出現盜版,請到正規書店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