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抗日志士
張仁愷墓碑之謎
王榮全
在宜賓市翠屏區翠屏山上一個小坡轉角處,有一個不起眼的墳堆,其墓碑文字十分簡略:
張仁愷 陳光奕之墓
子女暨眾學生敬立
乙酉年四月廿八日
墓碑上為何沒有逝者的生卒年月?為何不署具子女名字及學生代表名字?墓主生前有何獨特經歷?后人立碑有何顧慮?經筆者多方尋找和數年調查,終于有機會采訪到墓主張仁愷的親生兒子張義方先生。
張仁愷墓碑文字
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
抗戰時期聞名天下的“飛虎隊”,全稱為“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
1941年8月1日,由美國人陳納德將軍擔任指揮官的“飛虎隊”正式成立,同年12月投入戰斗,曾創下每架美機擊落10架日機的驚人紀錄。1943年3月10日,“飛虎隊”正式隸屬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成為一支擁有20萬人和1000多架飛機的龐大空軍隊伍。
從1942年到1945年對日作戰中,陳納德率領的航空大隊共擊毀敵機2900余架,炸毀橋梁600余座,擊斃日軍6.67萬人,擊沉敵艦44艘,擊沉擊傷內河100噸以上的日軍運輸船只13000艘。這支空軍勁旅開辟了空中運輸援華抗戰物資的“駝峰航線”,并保證了戰時滇緬公路運輸線的安全暢通。
舉世聞名的陳納德將軍被中國人民稱為“空軍戰神”,而在陳將軍身邊擔任翻譯工作的中方人員中,就有一位來自四川宜賓南溪縣李莊鎮板栗坳的張仁愷(1898—1993)先生。
飛虎隊司令陳納德
飛虎隊陳納德辦公室主任
翻譯官張仁愷
1898年,張仁愷生于李莊鎮板栗坳。張氏家族是川南望族,由板栗坳七座四合院組成的栗峰山莊,抗戰時期成為接納安置國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福地。
張仁愷早年畢業于華西協合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前身)文學院外文系,曾獲金陵大學神學院宗教歷史研究碩士學位,并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進修博士學位資格。之后,曾任四川雅安浸禮會牧師。
青年張仁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四川成為抗戰大后方。1941年初,中央空軍軍官學校成都站面向全國招收英語譯員,報名條件是大學英語系在讀學生和應屆畢業生。當年張仁愷已43歲,連報名資格都沒有。這位牧師期滿的熱血壯年,抱著一腔愛國熱情,執意要用一技之長為抗戰救國作出貢獻。于是毛遂自薦,通過國民政府一位高官朋友——時任成都勵志社主任陳維屏介紹,進入中央空軍軍官學校昆明譯員訓練班參訓。
張仁愷是唯一一位年齡超過40歲的本期學員,但他仍然充滿熱情,與年輕的英語大學生一起接受培訓,如譯員應掌握的航空飛行作戰知識,飛機上各種專業術語等。經過3個月嚴格的培訓、考試、審查、挑選,張仁愷因各科成績優秀被破格錄用,成為高級翻譯人才。
1941年7月,張仁愷被分配到昆明巫家壩中央空軍軍官學校。學校什么都齊備,只等美國空軍來了。8月1日,美國空軍中國志愿隊正式成立。在儀式現場的譯員中,張仁愷個子不高,有些微胖,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顯得穩重而睿智。他在現場用精準雙語進行游動翻譯,給中美兩國空軍軍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被優選到陳納德將軍作戰辦公室擔任主任翻譯官。
“來華助戰洋人,軍民一體救護”
張仁愷在作戰辦公室除翻譯一些機密文件外,還與美國軍官一起值班。作戰地圖以昆明為中心,畫了一些大小不同的圓圈,每人各看一小方塊地圖。只要空襲敵機進入某個圈域,就能立刻找到來襲敵機方位。張仁愷他們就立刻通知空軍基地現場指揮員,飛行員即刻起飛抗擊日機。
作戰辦公室一直處于緊張工作狀態。有一次空襲電話鈴響了,正在吃飯的一位值班主任稍微遲緩接電話便貽誤了戰機,致使我方飛機未能及時起飛,造成嚴重損失,事后這位值班主任被依法槍決。
飛行員起飛作戰被敵機擊中,有的當場陣亡,有的跳傘落在森林或田野中,因語言不通常被當地農民關押。對此,張仁愷與同事一起給飛虎隊提出建議:給每位飛行員設計一塊背綴白布紅字條幅,寫上“來華助戰洋人,軍民一體救護”字樣。一旦跳傘飛行員著陸,老百姓看到他們背上的布條字樣便會進行保護或送醫救治,當地軍民也會熱情款待。此舉實施后收到良好效果,張仁愷等譯員受到陳納德的表彰。
奉調宜賓菜壩機場工作
根據戰事需要,中央空軍軍官學校從昆明站調兩名譯員到宜賓站工作。張仁愷是宜賓人,工作能力又特別強,于是被調往空軍軍官學校宜賓站中級班擔任翻譯工作。
宜賓菜壩空軍招待所住有美國飛行教官、飛行員和中國空軍軍官,中外軍官之間的交流需雙語翻譯。中美空軍學員飛行返場后,教官們分析學員在飛行中的技術問題都需現場翻譯。張仁愷在工作中成績突出,經常受到美國教官和飛行員贊揚。
在學員試飛中,美軍教官常常邀請張仁愷上飛機在空中俯瞰宜賓市容和川南山水。飛機在空中每次飛行大約30分鐘,在飛機中體驗飛行員的各種技術演練,如飛機爬高、俯沖等。
鑒于回到家鄉后人事繁雜,無法專心軍務,1942年秋,張仁愷提出辭去空軍譯員職務,回到地方繼續任教。他說,當老師可以培養更多外語人才。后經空軍基地研究,同意他的辭職請求,但有一個附加條件:如有急事,召之即到,而且每周至少到菜壩機場一次,幫助培養新譯員和翻譯機密文件。這些機要文件都要傳到昆明站陳納德審閱。張仁愷同意了。于是,他就轉到宜賓私立明德女子中學(今宜賓市二中前身)任主任(后任校長),同時每周抽一兩天到菜壩空軍站指導翻譯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仁愷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嚴重沖擊,曾被送到漢王山等地農場勞動改造。后在宜賓市商業職業中學退休。之后曾應邀到宜賓師范專科學校(今宜賓學院前身)外語系任教,為西南教育事業培養外語人才。
美國朋友沒有忘記
曾并肩戰斗的張仁愷
1980年12月30日,當年美國“飛虎隊”司令陳納德將軍的夫人陳香梅女士一行訪華。
陳香梅1944年初在嶺南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任記者。這位美女記者在首次采訪陳納德將軍時,被這位空軍戰神“一見鐘情”。一對有情人經過3年多的交往終成眷屬,于1947年12月在上海飯店舉行隆重的婚禮。之后,這對老夫少妻回到美國定居,互敬互愛,享受了12年的幸福生活。1959年,一代將星隕落,陳納德因癌癥在家鄉路易安娜州逝世,享年69歲。陳將軍彌留之際,仍在詢問當年中國翻譯官張仁愷的消息。
在闊別中國大陸31年后,陳香梅女士一行此次訪華,作為美國總統特使,她將里根的一封親筆信交給鄧小平。同行的還有曾是“飛虎隊”成員的美國參議員史蒂文斯。到北京的當天下午,鄧小平會見了陳香梅女士一行。雙方談到當年“飛虎隊”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英雄事跡,陳香梅說道:“當年中國飽受戰亂之苦,希望祖國和平穩定。”陳香梅還提及方便時到四川宜賓看望飛虎隊翻譯朋友張仁愷的想法,得到熱情支持。
鄧小平會見陳香梅一行(圖源:新民晚報)
1980年應鄧小平邀請訪華之后數十年間,陳香梅已然成為當時中美雙方可信賴的和平使者。2015年,陳香梅應邀赴北京觀看中國人民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習近平主席為她頒發了抗戰紀念章。
美國方面從未忘記張仁愷這位曾經并肩戰斗的中國朋友。
在采訪張義方時,他反復向筆者說明一件事,并強調這件事就不對外宣傳了。但筆者認為不將此事寫出,總覺心里難以釋懷。張義方慢慢說道:
父親的一位美國朋友曾和他在宜賓一起工作過。她中文名字叫平愛德,抗戰勝利后回美定居。平愛德女士從20世紀50年代起,每月都從美國寄50或100美元給我父親作生活補貼。每月我們家里都能收到這筆錢(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宜賓公辦教師、國企工人工資每月約40元人民幣)。當年這筆“巨款”對我們全家就像及時雨,特別是在父親勞動改造期間,我們一大家人就靠這筆錢度日。當時我侄兒侄女都和我們生活在一起。這筆錢首先寄到父親一個老友家,老友收到美元后再兌換成人民幣給我們。1994年春季即父親去世第二年,平愛德在成都美國領事館官員陪同下,到宜賓魯家園住宅處尋找當年她的老朋友張仁愷,并拜望鄰居。鄰居們對平愛德女士說:“張仁愷在1993年2月就去世了。”平愛德一行帶著遺憾離開了宜賓。她于2001年在美國舊金山逝世,葬于舊金山公墓。前幾年,我赴美國專程到舊金山平愛德女士墓前祭拜。
陳香梅一行訪華之后,美方曾多次派員來宜賓與張仁愷見面,請他協助尋找當年在昆明戰場上失事機組人員的遺骸,便于將美軍抗戰英烈的遺骨帶回美國安葬。
1990年初,美國駐華使館曾派人來宜賓看望張仁愷,感謝這位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貢獻的中國翻譯官。
擔當生前事,悄然身后名
張仁愷于1993年2月20日8時15分在宜賓家中安詳去世,享年95歲。
宜賓市商業職業中學校治喪委員會《訃告》寫道:“張仁愷先生是宜賓市政協委員、宜賓市商業職業中學退休教師……抗日戰爭爆發后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中美聯合空軍陳納德將軍飛行大隊對日作戰,以卓著的工作成績受到表彰……張仁愷先生一生崇尚簡樸,克己奉公,在任何艱難曲折以至‘文革’中遭受極不公正對待的情況下,對中國共產黨和祖國人民始終忠貞不渝,敬重敬愛,從無怨言。堪稱豁達大度,道德楷模,并為國際友好事業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晚年張仁愷
張仁愷去世后,家屬遵照其遺囑,不收任何禮物,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按當地風俗習慣舉行安葬儀式。遺體火化后,由張仁愷子女和一些學生代表將骨灰護送到宜賓翠屏山,在一個小土坡上與其愛妻陳光奕女士葬在一起。
陳光奕,宜賓人,當年在成都師范學校讀書,寒暑假與張仁愷徒步從成都走回宜賓,中途要走4至5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任宜賓明德女子小學校長。
經歷了那個特殊年代,其子女和學生代表們反復商討達成共識:為了活著的人能過上平安生活,為了逝者能靜靜安息,在墓碑上只刻“張仁愷 陳光奕之墓”字樣。什么嚴父慈母、生卒年月、子女名字、學生代表名字等,都免于刻上墓碑。
為中國抗日戰爭作出特殊貢獻的張仁愷先生與愛妻陳光奕女士,就這樣長眠在宜賓翠屏山這處僻靜的小山坡。
張仁愷與妻子陳光奕
給有關部門的建議
筆者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宜賓李莊鎮退休教師,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對李莊板栗坳出生的抗日志士張仁愷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并向有關部門提出兩條建議:
實事求是,重新給張仁愷刻一塊墓碑。墓志應包括其生平事跡特別是抗戰與教育方面的貢獻。
在李莊鎮原張家祠堂(現為“中國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中陳列一幅張仁愷的照片,并摘要寫出前述的宜賓商職中《訃告》內容,讓這位李莊抗日志士魂歸故里,讓曾經為中華民族抗戰勝利作出顯著貢獻的張仁愷魂歸列祖列宗的張家祠堂,給張仁愷一個慎重的真實的人生定位。
李莊張家祠
后 記
筆者能采訪到張仁愷的兒子張義方(今年近80歲,身體狀況欠佳),應首先感謝宜賓達康醫院院長汪雪琴女士。汪雪琴從小與張義方是老鄰居,關系要好。張義方為人低調,不愿對外談及父輩們的事,張家后輩更不愿接受外界采訪。經汪雪琴多次努力,張義方才接受筆者采訪,并向筆者提供了從不對外的部分珍貴照片。張義方談到父親的往事時,語氣很平和:“我們現在生活很幸福,我們只想過平靜的生活”。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筆者把張仕愷先賢當年的一些事跡挖掘整理出來,是讓我們更加緬懷為抗戰作出貢獻的仁人志士。
本文作者王榮全(右)采訪張仁愷之子張義方(左)
特別感謝北京的岳南、成都的古春曉、成都的闞文詠、宜賓的黃川模等老師對本文的幫助和貢獻!
2025年7月7日于宜賓李莊
參考文獻:
1.邱健,《訪華府女杰陳香梅》,《老人天地》,1988年3期。
2.宜賓市商業職業中學,《訃告》,1993年2月20日。
3.丁芝萍,《宜賓全民抗戰紀略》,中國國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8月。
4.余東暉,《美中使者陳香梅》,《中國剪報》,2009年12月13日。
5.錢漢東,《和平使者——寫在陳香梅百年誕辰》,《新民晚報》,2025年6月22日。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王榮全(宜賓市翠屏區李莊鎮中心小學退休教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