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談起解放戰爭進程,認為中野、二野的實力很弱,大仗基本是靠三野、四野打的,這個認識有明顯誤區。
都說四野實力出類拔萃,其實解放戰爭爆發前,東北戰區是軍委緊急派兵部署的,那里此前是日占區,沒有根據地和主力部隊可言。1945年后關內各根據地大力奉命支援,才成就了四野大軍。并且四野不是剛開始就那么猛,經歷了一個逐步壯大的過程。
戰爭第一年,東北我軍規模有限,且處在磨合提升過程中,他們在各戰區中的殲敵表現僅排第3,趕不上華野和晉冀魯豫野戰軍(二野前身)。這一點在1947年夏季的小河村會議時,中央首長明確指出過。
解放戰爭前12個月,晉冀魯豫部隊殲敵28萬人,比東北解放軍多整整10萬,可見戰斗力強悍。其實稍一回顧就知道,二野是不可能“弱”的:這支部隊的主體,前身是紅軍時期的四方面軍、全面抗戰時的129師,先后由徐向前、劉伯承兩大名帥調教,論兵力規模、戰將數量及前兩個階段的實際戰績,都是人民軍隊中數一數二的存在。像這樣的主力部隊,怎么可能會在解放戰爭中突然變弱呢?想想就不合邏輯。
之所以不少人形成“二野很弱”的刻板印象,主要原因是劉鄧大軍1947年奉命南下大別山:牽制中原敵軍的同時,他們在山區遭到重兵圍剿,主力縮減到僅剩6萬人。當時的這一艱難處境,被近些年的一些材料不斷宣傳發酵,以至于“二野”富有大局觀和犧牲精神、但軍事實力弱,被很多人信以為真了。有兩點基本事實需要說明。
第一點,二野(晉冀魯豫野戰軍)的生存發展,依托的是晉冀魯豫根據地,這塊根據地是戰爭年代人民軍隊最強的根據地之一,抗戰后期擁有超過2000萬人口及30余萬正規軍,跟山東、晉察冀兩塊根據地相比,可以說各有千秋。從軍事、經濟等關鍵角度看,晉冀魯豫足以培養出戰略大軍,養不出“弱旅”。
第二點,1947年國民黨軍對陜北、山東實施重點進攻,我們自然要見招拆招。作為地理位置居中的晉冀魯豫部隊,猛然南切至華中腹地,可以打破蔣某人的戰略部署,在被動狀態下激活全局。所以劉鄧首長毅然接下了這個重任,率部南下到大別山區。但他們只帶走了12萬野戰軍,而非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全部家當。
至于晉冀魯豫軍區,實際由徐向前元帥主持,他被任命為軍區副司令員,后來以留守部隊為班底,組建起新的野戰兵團,成功解放了大半個山西省,這支部隊最終演變為解放軍第18兵團。1948年隨著戰爭形勢變化、結合作戰需要,晉冀魯豫軍區與聶帥主持的晉察冀軍區合并了,成為新的華北軍區。
整個解放戰爭中,二野體系隊伍消滅了221萬國民黨正規軍,這個數字超過了強大的四野,只比三野陳粟大軍少一些,排名各野戰軍的第二位。所以不要只看南下大別山時的困境,就以為二野很弱,這是一個誤區。
到1949年春季發起渡江戰役前,二野組建了3個齊裝滿員的兵團,野戰部隊兵力重新超過30萬人,并且完全沒有依靠其他戰區、野戰軍的人員補充。解放戰爭中,二野的綜合貢獻及真實實力,至少要強于一野及晉察冀野戰部隊。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