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談國民黨軍1946年“整編師”改革時咱們說過,所謂的步兵軍改為整編師,一方面是當時政治上的需求,即明面上的裁減軍隊。
但在另一方面,實際上所謂的“裁減”和限制,多是對雜牌軍系的,而中央軍的實力卻并沒有縮水多少。
因為到抗戰末期,中央軍系的軍師數量之擴充,遠大于雜牌軍系;所以在改為整編師的過程中,裁減掉一些旁雜編制并無大礙,但雜牌軍系本就編制無多,再被壓縮一輪的話,可就掀不起什么水花了。
而就實際的兵額數量來說,由于國民黨軍在抗戰末期普遍的吃空、缺額現象,導致其實有兵力數遠不及編制。所以在步兵軍改為整編師,全軍步兵團數量縮減三分之一的情況下,實際上只要把兵額壓實到保留的部隊建制內即可。
因此就總兵力數量來說,整編前后的差別可能并不會有多大,無非是一師從不滿編的三個團,變成了滿編的兩個團罷了。即便是中央軍的嫡系部隊,在當時也莫不是如此。
關于中央軍的缺額情況,陳誠在1946年8月初提到了三個美械軍的情況,即第8軍、第54軍、第73軍。
這三個軍均被使用于山東方面,有的軍到得早,有的則到的晚,各軍缺額均達15000人左右。
要知道這三個美械軍的編制相同,都是各師編制11000人,軍部及直屬隊約5000人,全軍編制為38000人。
缺額15000人的話,幾乎把一個整師再加上大半個軍直屬隊都給缺出去了,所以出現了有的步兵連僅五六十人的情況。
如果這三個軍當時就接受整編師調整,那么根本不用裁減兵力,現有的兵力去填新編制即可,甚至都還有些不夠用。
那么既是中央軍嫡系,又是美械部隊,何以還缺額至此呢?
因此抗戰后期國民黨軍的兵源危機相當嚴重,兵力補充幾乎全賴強征壯丁;而壯丁在補充到部隊后,由于條件極差,再加上國軍習慣性的吃空、喝兵血,故而導致部隊逃亡者甚多。
按1945年4月的統計,雖然已盡力向第73軍補充兵力,但該軍統計的32610人仍然距離美械軍38000人的標準相差超過5000人。
而在隨后的湘西會戰中,第73軍傷亡5100人,距編制標準差額擴大到萬人。
湘西會戰后,第73軍抓緊補充兵力,不過不久后日本宣布投降,該軍由湖南北開。
因該軍兵員多為湖南本地士兵,由于抗戰勝利外加脫離家鄉的緣故,北上途中逃兵很多。該軍副軍長李琰在回憶文章中便寫道:七十三軍從離開湖南北開途中,逃兵甚眾,士兵空額大得驚人。
驚人到什么程度呢?這就是陳誠在1946年6月所上報的缺額15000人的程度。
不過有缺額就會有補充,第8軍的李彌在膠東甚至還不斷擴軍,這是后話了。
而第73軍雖然不及第8軍那樣操作,但利用本軍的空額也在淄博成立了一個下轄有三個團的礦警旅。
只不過第73軍在抗戰后期就已歸入王耀武的系統,既然這次還是被王司令官指揮,所以新成立的礦警旅雖然名義上在第73軍建制內,但實際上人事歸王耀武直接安排,而且也不能離開淄博礦區。
所以第73軍如果不動彈的話,那么可以用上這個礦警旅,但被調走機動使用的話,這個旅的實力就做不得數了。
而且由于國民黨軍的后勤輸力問題多多,第73軍的軍屬榴彈炮營和騾馬輜重遲遲不能運到濟南,這也影響了第73軍的實力數。
所以到1947年2月萊蕪戰役時,按照第73軍軍長韓浚的說法,全軍的實力數只有25000人——當然,這還是到濟南補充后的人數,而在半年前則只有23000人。
按照該軍副軍長李琰的說法,由于缺額問題以及榴彈炮部隊沒到位,再加上騾馬不足導致的彈藥輸送問題,使得第73軍的實力大致只相當于一個半步兵師稍強。
而在萊蕪戰役中,這個軍連同桂系的整編第46師被殲滅,成為最早被殲的美械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