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在身處絕境的情況下,人往往會迸發出巨大的力量,落草為寇的劉邦,全國討飯的朱重八,名落孫山的洪秀全,都推動了歷史的巨輪,因為他們沒有選擇,只能破局。在馬斯克宣布組建“美國黨”之后,美國財長貝森特接受了CNN的采訪,他苦勸全球首富“不要摻和政治”,“專注于商業”,他相信馬斯克旗下各個公司的董事會,“都希望他回來管理這些公司,他在這方面比任何人都要強”。
應該說,貝森特的這番表態,不完全是替特朗普“游說”馬斯克,多少也代表他的心聲,作為財長,他可能不希望看到一代商嬌折戟沉沙,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淪為犧牲品。其實和貝森特看法類似,很多人都不看好馬斯克“建黨救國”的行為,最不看好馬斯克的,就是特朗普本人,他表示,看到馬斯克“完全脫軌”感到很難過,現在的馬斯克變成了“一場列車事故現場”,第三政黨在美國歷史上“從未成功過”。
關注川馬矛盾的美國媒體,也對馬斯克“建黨”一事予以了高度關注,但他們也都認為這件事情“太難、太難”。比如說,《華盛頓郵報》就列出了“美國黨”面臨的“6個最大挑戰”。分別是:
制度障礙與選票規則。專家們說,美國的政治制度和其他西方國家不同,是“贏家通吃”,必須一出生就戰勝民主、共和兩黨,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不是只拿到20%、30%的選票,這沒有意義。
歷史阻力和近期挑戰。在美國歷史上不乏第三政黨,事實上,長期注冊的美國第三黨就有400多個,包括美共,但他們都無法撼動民主、共和兩黨的地位,基本上“有等于沒有”,很多第三黨領導人也很優秀,但他們最終“一無所獲”。
范圍和策略。馬斯克曾表示,首要目標是奪取1-2個參議院席位、8-10個眾議院席位,以此來影響國會構成,但專家表示,“馬斯克的候選人不會獲勝”,他們有可能成為“攪局者和搗亂者”,最終便宜民主黨。
潛在受眾分歧。專家們強調,雖然馬斯克一再強調得到了80%中間派的支持,但事實上,這一部分人“不一定有足夠的凝聚力,來形成一個政黨”,馬斯克“沒有一個明確的選民群體”,“他在追求什么?這80%根本沒有明確定義。”
爭取政治盟友。專家指出,一個新黨尤其需要“異常忠誠的選民”,只有這樣,在面對初期失敗的時候,才不會一哄而散,而“這不是光靠錢就能買得到的”。
耐心和時間。專家們指出,成功的商人未必是成功的政治家,馬斯克能否忍受選舉的繁瑣程序和可能的競選失敗,這是一個問題。
因此從目前來看,似乎沒有任何人看好馬斯克的“建黨偉業”,更別說“進軍白宮”,拯救美國了。但需要指出的是,當一個人身處絕境的時候,他才會真正聽到命運的召喚,而造物主垂青于真正的勇士,因為他也厭惡“平凡和平庸”,他喜歡偶然性,所以生命的歷程才會成為一部史詩。別的不說,從特朗普本身來看,10年前誰會相信他會成為美國總統,而且還“二進宮”?沒人相信。
特朗普之所以會成為總統,其實完全是偶然,是奧巴馬在總統宴會上,當著全美富豪的面嘲笑了特朗普,特朗普才決定在奧巴馬下臺之后競選總統,要給民主黨“攪局”,哪知道命運就是這么奇妙,他成功了,他戰勝了一生從政的資深政治家希拉里,打敗了克林頓家族,打敗了民主黨,讓所有人都“驚掉下巴”。然而這還沒完,在敗選后的四年里,他承受了小女的背叛,扛住了數十個訴訟,還躲開了那顆要命的子彈。
于是,特朗普又回來了,他如果不參選,將在富豪圈淪為笑柄,他如果不參選,可能現在早就坐牢了,所以特朗普“沒得選”,于是他“破局”了。特朗普做得到,為什么馬斯克就一定做不到?特朗普可以“逼上白宮”,馬斯克怎么就不能“逼上梁山”?更何況,馬斯克“建黨”的目的,不是為了總統寶座,他是等著朝廷來“招安”,也即成為“關鍵的第三方”,成為撬動美國政壇的“支點”,誰敢說他一定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