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掛造口袋,
我爸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真是太好了!”
江大爺(化名)的女兒難掩激動之情。
近日,福州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與武夷山市立醫院聯合完成一例高難度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成功為69歲的江大爺完整剝離長達10厘米的直腸腫瘤,實現微創保肛。
腸道腫物面積大,或面臨終身依賴造口袋排便
不久前,江大爺因排便異常做了腸鏡檢查,確診為直腸側向發育型腫瘤(LST)。腫瘤下緣侵犯齒狀線,上緣距肛門10厘米,環腸腔四分之三周(約207度)。
▲直腸側向發育型腫物,累及腸腔四分之三周
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醫師、來武幫扶專家鄧萬銀表示,如此“超長+環周”的侵犯范圍,剝離面積大、操作難度高,存在易殘留、易穿孔、易出血等多重風險,曾被視為內鏡手術的“禁區”。
但若采用傳統手術方案,創傷大、恢復慢,需切除肛門及部分直腸,導致永久性腹部造瘺。“這意味著江大爺將終身依賴造口袋,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自主控制排便,對其晚年生活質量影響極大。”鄧萬銀主任醫師說。
多方協作,保住患者的肛門功能
在省立醫院的支持下,兩院迅速組建了由消化內科、普外科、腫瘤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MDT團隊。經過反復細致的病情討論和風險評估,團隊最終為江大爺制定了創傷最小、保肛希望最大的手術方案——內鏡下黏膜剝離術。
手術在深度鎮靜氣管插管下進行,高清內鏡為手術團隊提供了病變范圍的精準“地圖”。鄧萬銀與武夷山市立醫院消化內鏡團隊緊密協作,歷時4小時,手術最終順利完成。
術后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局部有癌變,但基底切緣干凈;排便功能評估顯示肛門括約肌功能正常。
術后第一天,江大爺即在醫護指導下恢復少量飲水及流質飲食,并嘗試床邊活動。一周后,他康復出院。
“以往這類患者需轉診至省級三甲醫院,如今通過醫聯體合作,我們的診療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武夷山市立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程顯星介紹。
近年來,在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的幫扶指導下,科室每年開展急性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內鏡治療、內鏡下黏膜早癌剝離術、內鏡下黏膜下腫物挖除術、內鏡下消化道狹窄支架植入術等復雜內鏡操作及治療技術60余例,患者轉診率顯著下降,武夷山群眾“大病不出縣”的愿景照進現實。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劉偉芳
通訊員:占婷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