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多重樣貌
水被賦予了眾多稱號——生命的載體、通用的溶劑、強效的腐蝕劑,以及最奇特的液體……水之所以擁有如此多樣的別名,源于水擁有超過70種令人驚奇的異常性質,而這些異常也深刻影響了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盡管對水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古代,但人類至今仍未能徹底揭示其本質。水能夠以多種物理狀態存在,尤其是在固態中,科學家已經在實驗室中成功合成了20種不同的晶體結構。
在宇宙中,最常見的水的存在形式是低密度無定形冰(LDA),它廣泛存在于彗星的核心、冰冷的衛星以及形成恒星和行星的分子云中。LDA之所以備受科學家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它可能參與了包括生命起源在內的多種宇宙過程,另一方面,它可能是解釋水諸多異常性質的關鍵。
然而,自90年前首次發現以來,關于LDA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到底是完全無序還是部分有序,一直存在爭議。
如今,在一項新發表于《物理評論B》的研究中,一個研究團隊通過數值模擬與實驗研究表明:LDA并非像此前普遍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如液態水般完全無序的物質,而是一種其內部含有納米級晶體的部分結晶的物質。
數值模擬與“記憶效應”
在模擬中,研究人員從300K(約27°C)的液態水開始,以不同的冷卻速率將其降溫至125K(約-148°C)。得到了在結構上有所差異的冰:有的是完全結晶的,有的則是在無定形基底中嵌有結晶顆粒。
為了判斷哪種模擬結構與實驗中制得的LDA最相符,研究人員計算了這些模擬冰的X射線衍射圖譜,并與已有的實測數據進行比對。結果發現:含有約3納米寬的納米晶體、結晶度在16%–19%之間的冰,與此前的實驗數據最為吻合。這說明,真實的LDA并非完全無定形,而是一種“部分結晶”物質。
除了模擬,研究團隊還使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制備了不同的LDA樣本。隨后,他們將這些樣本緩慢加熱至0°C,以觀察樣本轉變為結晶冰的過程。結果發現,最終形成的結晶冰結構,會因初始形成路徑不同而有所差異。
具體來說,LDA在轉變為結晶冰時,呈現出不完全均勻的晶體結構——這說明它們“記得”自己是如何形成的。如果LDA是完全無定形的,那么這種“記憶效應”將不復存在,這進一步表明LDA冰內部確實存在晶體區域。
對生命起源假說的啟示
這項研究也對“有生源說”(Panspermia,亦稱“胚種論”)理論帶來新的啟示。該理論認為,生命的基本構件可能是由彗星攜帶至地球的,低密度無定形冰則扮演了“太空穿梭機”的角色,運輸其中的氨基酸等有機物。
而新的研究表明,部分結晶結構的冰在作為生命起源分子的運輸載體方面,可能不如想象中高效。這是因為其內部結構更致密,可容納分子的空間更少。盡管如此,該理論依然成立,因為即使是部分結晶的冰,其內部仍保有一定比例的無定形區域,這些區域可以捕獲并儲存生命的構件。
真正“無定形”的冰,可能存在嗎?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成果不僅重新定義了LDA的結構特征,也引發了一個更根本性的問題——是否真的存在完全無定形的冰?因此接下來,研究人員的研究目標之一就是要搞清楚:在實驗或自然條件下,是否有可能制造出真正無序、無晶體成分的冰,并進一步厘清這種物質與液態水之間的聯系。
#參考來源:
https://www.ch.cam.ac.uk/news/%E2%80%98space-ice%E2%80%99-less-water-we-thought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8/s86
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112.024203
#圖片來源:
封面圖&首圖:M. Davies/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