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地表荒涼、空氣稀薄的火星,在37億年前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大地上流淌著蜿蜒的河流,雨水曾頻繁落下,把紅色的土壤沖刷出縱橫的脈絡。最近,科學家用“火星相機天團”揭開了這一塵封的秘密。
1.5萬公里古河道:火星的“流水密碼”被破譯
英國開放大學的博士生AdamLosekoot團隊,通過分析火星軌道探測器的高分辨率數據,在火星南半球的“諾亞地”(NoachisTerra)發現了超過1.5萬公里的古代河床遺跡。這些被稱為“河流蜿蜒山脊”(FSR,即倒置河道)的地貌,就像火星的“大地指紋”,記錄著流水曾經的痕跡。
簡單來說,這些山脊是遠古河流的“化石”:當河流攜帶的泥沙沉積后,逐漸硬化成更堅硬的巖石;隨著周圍較軟的地層被風蝕剝離,原本的河床反而凸起,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山脊。它們有的孤立存在,有的連成數百公里的“大河系統”,高度比周圍地形高出幾十米,規模遠超此前認知。
雨水曾是主角:推翻“火星一直寒冷干燥”的舊觀點
過去,科學家認為火星早期的流水主要來自冰川融化,且持續時間短、范圍小。但這次發現徹底改寫了這一認知——諾亞地的古河道分布廣、形態連貫,說明當時的水流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在相對穩定的氣候中持續存在了相當長時間。
更關鍵的是,這些河道的分布特征指向了一個重要水源:降水。也就是說,37億年前的火星可能像地球一樣有過“雨季”,雨水降落、匯聚成河,長期塑造著地表。這直接挑戰了“火星早期寒冷干燥,僅偶爾因冰蓋融化形成短暫水流”的傳統理論。
“火星時間膠囊”:用三臺“神器”看清37億年前的秘密
為了破解這些古河道的密碼,科學家動用了火星軌道探測器上的“三大法寶”:
CTX上下文相機:拍攝大范圍地形,為其他高分辨率儀器“打前站”;
HiRISE高分辨率成像儀:能看清火星表面1米大小的物體(相當于從太空看到廚房餐桌),把古河道的細節“放大”給科學家;
MOLA激光測高儀:通過激光測量地表高度,繪制精確的火星“3D地圖”,還原古河道的起伏形態。
正如Losekoot所說:“諾亞地就像一個‘時間膠囊’,這里的地質活動在億萬年里幾乎沒有改變,保存了火星最原始的地貌信息——這種條件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
從“紅色荒漠”到“濕潤星球”:我們離火星的真相更近了
這次發現不僅讓我們看到火星的“過去可能更像地球”,更暗示著這顆紅色星球或許曾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畢竟,水是生命之源,而穩定的液態水環境,正是生命誕生的關鍵。
未來,隨著更多火星探測器(比如我國的“天問二號”)加入探索,我們或許能拼湊出更完整的火星“水歷史”——它何時失去了河流?大氣如何變得稀薄?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乎火星,更能幫我們理解地球的“未來命運”。
你對火星曾經的濕潤環境有什么好奇?
是想知道古河道里是否藏著生命痕跡,還是好奇火星為何“變干”?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們一起討論這顆“地球鄰居”的前世今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