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兵紛女聲”
“我們先把花瓣綁在頂端,一定要把根部對齊,不然后面容易脫落。”近日,在二師二十九團梨香社區活動室內,71歲的呂偉正指導學員們制作手工花。這位退休語文教師化身“手工大師”,用一雙巧手將廢舊材料化作精美藝術品,在社區播撒下傳統技藝的種子,讓鄰里情誼在指尖生根發芽。
呂偉(右二)正在教學員們用扭扭棒制作手工花。
步入呂偉家中,恍若走進一座民間工藝博物館:用橡皮泥捏制的“多肉植物”肥厚圓潤、綴滿珠片的鳳冠與灑金喜扇在燈光照耀下流光溢彩、絲線穿梭的刺繡小包雅致玲瓏……就連茶幾上的紙巾盒也是她手工制作的串珠作品。
書架上擺放著呂偉手工制作的“多肉”。
“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忍不住想自己親手把它們做出來,家里的珠子、毛線、廢棄的易拉罐和紙都是我的制作材料。”呂偉說起她的這些寶貝,眼中閃爍著光芒。
呂偉與手工結緣,始于母親掛在墻上的那只藍布蝴蝶。兒時的她常常趴在縫紉機旁,看母親用碎布頭拼出花鳥魚蟲,這份對“變廢為寶”的癡迷,讓她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練就了“無師自通”的巧手。從用作業本折紙鶴到用舊毛線勾花,她的書桌上永遠少不了稀奇的小物件。
“那會兒沒有這么多豐富的材料,也沒有現在這樣發達的網絡學習途徑,就只能用家里的廢舊物品自己琢磨。”回憶起那段貧乏的學習時光,呂偉卻感到幸福無比。
呂偉的串珠作品
呂偉(左一)正在展示自己制作的喜扇。
時光飛逝,轉眼間呂偉已步入工作崗位,成為一名語文老師。白天,她站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夜晚,她埋首于案前燈下,打磨作品,這一做就是幾十年。她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各類手工藝品制作技巧,做出來的編織花和折紙動物已經是栩栩如生。退休后,她又在自治區、兵團婦聯的帶領下,遠赴貴州、四川等地學習苗繡、蜀繡。外出交流活動既開闊了她的眼界,也提升了她的創作能力,使得作品越來越精致,也愈發有內涵。她的紙藝作品《十二木卡姆》曾獲得石河子市“綠風文藝獎”二等獎。
呂偉(右一)向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手工作品鳳冠。
2016年,呂偉從石河子市遷居到二十九團。搬家途中,她堅決不舍棄的就是那裝滿碎布、珠串和毛線的“百寶箱”。來到二十九團后,呂偉仍然對手工制作充滿熱情,一有空閑就去創作新的作品。她的好手藝很快便傳到了鄰居的耳朵里,不少人都來跟她學習。
謝長青就是她的學生之一。她跟隨呂偉學習之后,成品已經能夠拿到街上售賣。她說:“跟呂偉老師學做手工特別開心,不僅讓我掌握了一門手藝,還交到了很多朋友,生活豐富多彩。”
梨香社區旗袍隊隊員展示呂偉制作的手工刺繡包。
看到大家對傳統手工藝充滿熱情,呂偉甚是欣慰,她想把這份手藝傳授給更多的人。在社區的幫助下,她開始在社區開展手工課堂,免費傳授技藝。截至目前,已經開展了3期課程,有20余位居民成為常駐學員。呂偉常說:“我教的是手藝,收獲的是情誼。希望我的課堂能讓更多的人愛上傳統技藝,讓‘陌生人社會’重拾‘遠親不如近鄰’的溫情。”
據了解,梨香社區計劃為呂偉設立專屬工作室,打造集教學、創作、展示于一體的傳統手工藝傳承空間。“這里不僅是手工教學的課堂,更是鄰里情感的聯結站。”二十九團梨香社區黨支部書記萬美紅表示,未來將在社區挖掘更多文化能人,讓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在社區生根發芽。
▌本文來源:巾幗第二師
編輯/王萌 責編/曹藝丹 張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