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南海 張宜龍 張鵬
巍巍大別山,紅旗漫卷處。
放眼黃岡,走在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道路上,村干部隊伍以黨旗領航奮力作為,成為農村發展的“領頭雁”、鄉村振興的“主心骨”。
湖北日報推出《黨旗領航·大別山頭雁風采》專欄,將鏡頭和筆觸對準大別山深處的這些優秀代表,連續推出一批鄉村振興先進支部、優秀支書,講述他們強黨建、興產業、抓治理、惠民生的生動實踐和感人故事,展現新時代大別山頭雁的風采與擔當。
請回能人,“厭人灣”蝶變“燕兒谷”
深夜兩點,大別山深處的燕窩灣村萬籟俱寂,唯有一處燈火通明——燕兒谷電商助農直播基地,這里剛結束一場直播,80多款生鮮農產品通過鏡頭飛向全國餐桌。
誰能想到,15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村級負債近百萬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田地荒蕪,環境臟亂差,青壯年紛紛逃離,被當地人無奈稱為“厭人灣”。
從“厭人灣”到“燕兒谷”,改變從何而來?
能人回鄉——
千畝特色花園扮美燕窩灣
2011年,在黃岡市委“一派兩聘”政策號召下,在外創業有成的徐志新毅然返鄉,擔任燕窩灣村第一書記。
面對“兩山夾一溝,十種九難收”的貧瘠環境,他力排發展化工產業的短視建議,提出打造“武漢后花園”的生態發展路徑,探索創立湖北省首個村企聯建市場主體——燕兒谷生態觀光農業有限公司,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聯合黨建、聯合規劃、聯合決策、聯合投資、聯合辦公、聯合環保、聯合雙創的“七聯合”村企聯建之路,開啟綠色革命:關停采石場和養殖場,拆除120余間豬圈旱廁,坡地退耕還林1200畝,種植苗木200余萬株,建成茶梅園、玉蘭園等千畝特色花園,森林覆蓋率從67%躍升至90.2%。
昔日塵土飛揚的山溝,蛻變為村在景中、景在村里的詩意田園,為后續產業融合筑牢根基。
直播賦能——
小屏幕打通城鄉大市場
2020年疫情期間,鄉村旅游陷入停滯,農產品嚴重滯銷。燕窩灣村抓住數字經濟的風口:27天極速建成400平方米電商助農直播基地,打造“基地+主播+供應鏈”模式。
第一書記徐志新化身“谷哥”講述農產品故事:板栗是童年的奢侈品,紅安苕承載的革命精神,蘄艾傳承李時珍文化等,收獲了流量,拓展了銷量和業態,單場直播銷售額突破300萬元,商品種類從7種擴展至100余種。
“谷哥”直播帶貨。
為破解物流瓶頸,燕窩灣村聯合順豐快遞,建成湖北首個順豐“快遞進村”合作點,農產品物流成本直降30%以上。如今每天3-4車貨物運出大山,累計發件1500萬單,支撐產值超6億元。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隨著電商事業的快速發展,燕兒谷電商直播基地、谷哥甄選農產品基地示范園、燕兒谷鄉村云集市相繼成立,為深山里的優質農產品打開一條“走出去”的新路。
三產融合——
鄉愁文化激活美麗經濟
燕窩灣以“農旅文養教”融合開辟增收新維度——
一產提質:發展羊肚菌、小香薯、大別山黃牛和黑山羊等特色種養;
二產創新:燕兒谷創辦湖北省首個鄉村工匠學校,集結“九佬十八匠”,開發竹編、陶藝等非遺體驗,油面匠人范先云日增收200元;
三產增效:推出打糍粑、柴火灶等鄉愁體驗項目,最高年份接待游客38萬人次,旅游收入7000萬元。
燕窩灣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森林鄉村、全國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湖北省旅游名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康養服務和鄉村電商成為支柱產業。
全民共享——
燕歸巢筑就共富家園
隨著產業勃興,“燕兒歸巢”成為新風景:常住人口從不足400人增至近千人,翻了一番多,31歲大學生黃晶當選村支書,帶領村民“擼起袖子加油干”;53歲的羅巧云結束漂泊生涯,做打包員年入4萬余元,將“脫貧示范戶”獎狀掛上客廳。
昔日挑著扁擔送山貨的村民,如今看著快遞車滿載發往全國,“羊肚菌爺爺”、“甲魚爺爺”、“李菜紅”“一哥谷酒”,村上無“閑人”,集體變“網紅”,全村上下形成積極向上的創業氛圍,鄰里關系也變得更加和睦。十多年間,燕窩灣村人均收入增長二十倍,突破2.5萬元。
燕窩灣的蛻變印證:當綠水青山擁抱數字浪潮,當能人智慧激活鄉土資源,最貧瘠的土地也能綻放共富之花——那只曾飛離大別山的燕子,終將銜著春天的種子歸來。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