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人民路街道富興社區和興園小區,看到樓房煥新,道路規整,停車有序,社區廣場、健身器材、長者餐廳、老年活動室、托育中心等設施應有盡有。“現在小區干凈整潔,道路寬敞,車輛停車入位,管道全部更新,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生活的幸福感直線上升。”小區居民王向民告訴記者。
和興園小區建于2000年,以前設施老化、道路擁擠,很多綠地甚至被居民占用種菜。“去年我們用了半年時間進行老舊小區改造,聚焦群眾關切的‘一老一小’設施建設,打造‘兒童友好、老年宜居’的為民、便民、安民高品質生活圈。如今,小區設施功能完善,居民滿意度較高,去年還申報了國家級完整社區。”富興社區黨委書記王一旨說。
同樣大變樣的還有回民區光明路街道巴彥淖爾北路社區呼鋼片區。該片區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共有居民樓24棟、平房11排。“以前,平房私搭亂建,環境臟亂差,下雨天道路泥濘。為了改善居住條件,在政府資金投入和居民分擔部分建設資金的基礎上,原地拆除了平房,新建了二層樓房,每家每戶都配有小院,預計今明兩年就能陸續完工、入住。”光明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呂方說,小區環境變好了,居民笑容也增多了。
為提升居民滿意度、幸福感,呼和浩特市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近3年來,改造完成老舊小區1261個、棚戶區87個、老舊管網370公里;新增供熱能力3800萬平方米,城市供熱“O”型環網全面成型;解決502個居民小區“吃水難”問題;全面優化城區93處交通堵點,通行效率提升12%,城區路網密度提升6.4個百分點。
“今年,呼和浩特市成功獲評全國文明城市,離不開長期的民生投入保障。呼和浩特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近年來始終保持在70%左右。”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東霞告訴記者,呼和浩特市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五宜城市”,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
如今,呼和浩特市“六大產業集群”鏈式發展、相互耦合,量質齊升。呼和浩特市擁有伊利、蒙牛兩大全球乳業排名前10的企業,形成了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全產業鏈,獲評“世界乳業科技之都”;算力規模和綠色算力指數位居全國八大樞紐十大集群前列,被授予“中國云谷”稱號。
城市的發展、產業的進步,離不開年輕人的持續“加盟”。呼和浩特市出臺“呼和浩特人才強市25條”和“促進人口集聚16條”,提前完成3年“十萬大學生留呼工程”,推動13.7萬名大學生在呼和浩特市就業創業。今年,呼和浩特市又啟動實施3年“十五萬青年留呼行動”,面向城市新青年推出“青年社區”,讓青年人住得好、工作得好。呼和浩特市還入選最佳人才發展生態城市全國50強。
呼和浩特市推動從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轉變。呼和浩特市進一步完善“創城+12345+網格”聯動創建機制,為群眾解決民生問題20余萬件;充分發揮文明觀察團、文明推薦官、文明隨手拍的作用,發現問題和征求居民意見建議3.8萬余條,解決率99%;深化“在青城、知青城、愛青城”“文明有我”等主題活動,群眾參與度和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5%以上……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下,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形象越來越亮麗。
“呼和浩特市將持續鞏固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堅持創建惠民利民為民的宗旨,繼續增進民生福祉、塑造城市魅力、提升治理效能,以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不斷推進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豐富文明城市的色彩和內涵,進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設的常態長效機制,加快推動從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轉變。”張東霞說。(經濟日報記者 吳 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