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師的成長,繞不開閱讀。想讓學生愛上閱讀,教師首先要愛閱讀;想從教書匠成長為學者型教師,同樣需要閱讀。但教師日常工作繁忙,書籍數量浩瀚,如何快速高效提升閱讀效率與專業素養?我以語文教師的閱讀為例,聊一聊我是怎樣開展學科閱讀的。
第一,要精讀乃至背誦一些打底子的書。曹文軒先生曾提出“底子論”:書籍分兩種,一種是打精神底子的,另一種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看的。然而,當下不少人卻顛倒了順序。對語文教師而言,可以將專業素養劃分成不同模塊,如傳統文化素養、教育學素養、心理學素養等。然后,從中精心挑選經典著作,做到爛熟于心。
以傳統文化素養為例,吳小如先生曾言:“有人問我,中國古典有什么必讀書?過去有一句話:‘詩四觀?!姟恰短圃娙偈住罚摹恰臅^’是《古文觀止》。把這三種書從頭到尾看過、背過,你的國學基礎就是上乘的。多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養也會提高?!睙o獨有偶,周思源先生也認為,與其走馬觀花讀十部小說,不如將《紅樓夢》《水滸傳》等某部經典熟讀十遍,閱讀小說必備的能力就有了。
今天,假如語文教師自己都未曾通讀過“四書”、《唐詩三百首》以及四大名著,又怎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呢?即便我們如今可以借助網絡獲取信息,但知識之間的關聯,唯有熟讀文本后才能建立起來。比如,《論語》中的“孝”究竟有幾層含義?只有通覽全書中的相應語段方能領會。
第二,以專題研究的方式,攻破閱讀難點。所謂專題研究,包含撰寫論文、做課題等常見的方式,但我更傾向于以撰寫相關著作的方式在某個領域深入鉆研。
提及著述,有些教師覺得這是專家學者做的事,自己沒有這種學養,殊不知這恰是一種深入閱讀、精研學問的手段。還有一些教師表示,不知道應該從哪里深研。其實,如果在教學中做個有心人,自然能發現不少待開墾的領域。程翔老師談及自己研究《說苑》的原因時說,高中語文課本的練習題中有一段《愚公谷》,出自《說苑·政理》,他發現教參提供的譯文有誤,于是就找來《說苑》的相關材料核實,卻發現關于此書的研究簡直就是“空白地帶”,他便決定將此書全文注釋、翻譯,并加點評。前后五年多時間,他讀了很多古書,不僅提升了文化素養,更成為他專業成長的起點。
隨著AI(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跨學科教學、項目式學習、AI輔助教學等開始步入中小學課堂,如果教師有研究動力,總能找到值得深耕的方向。
關于教師閱讀,要說的當然不止這些。很多專家常說,教師要做雜家,要閱讀名師課例,也有人專門給教師推薦閱讀書單……這些都有很好的參考意義。但無論哪種閱讀,夯實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都是“基礎中的基礎”。只有根深才能葉茂,精讀經典筑牢底子,專題研究突破難點,兩種方法相輔相成,堅持下來,一定會對專業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ㄗ髡呦当本┚吧綄W校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2022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10日 第03版
作者:王海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