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特朗普稱中美關系有所改善。這話說得好聽,但美國實際能不能做到,就很難說了。我們常說,聽其言,觀其行,行動代表的是真實目的。從當前正在發生的信息看,美國在麻痹我們。
7月10日,美國空軍將拉開一場規模空前的“重返太平洋”演習大幕。這場為期兩周的軍演,集結了近300架戰機和數千名軍事人員,覆蓋多個戰區,重點演練“敏捷戰斗部署”等新型作戰方式。據美國《空軍與太空軍雜志》報道,這是近年來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之一,演習內容包括第五代戰斗機對抗復雜威脅、運輸機在惡劣條件下快速運送物資、指揮小組協調廣闊地域的作戰行動。消息一出,全球目光聚焦,網絡上討論得熱火朝天。有人直截了當問:美國這是在給誰看?明擺著直指中國。
眾所周知,五角大樓早就把中國當成頭號假想敵。近年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演越來越細致,針對“中美大規模沖突”的準備工作越來越具體。這次的“重返太平洋”演習,就是美軍為潛在的中美大戰量身打造的實戰預演。
所謂“敏捷戰斗部署”,是美國空軍專門為應對中國設計的戰術。美軍擔心,部署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大型基地,比如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在解放軍的遠程火力面前生存堪憂,可能會被東風導彈精準打擊。為避免戰機被“一鍋端”,美軍計劃將戰機和運輸機組成小分隊,分散到偏遠島嶼,同時確保這些分隊能快速出動、協同作戰,必要時重新集結成強大力量。這套打法就是沖著我們防御體系來的。
我們得看透這層表象,搞清楚美國資本政客的真實目的。
實際上,美國的對華策略從來都是兩手抓:一手在經濟上搞制裁、打貿易戰,試圖讓我們內外交困;一手在軍事上大張旗鼓,想用壓倒性的力量震懾我們。這種打法,根子在于美國帝國主義的慣用套路——一邊用經濟大棒拖垮你,另一邊用“狼群戰術”壓服你。前蘇聯就是被美國用軍備競賽和經濟封鎖一步步耗垮,最終分崩離析。
如今,他們想對我們故技重施,妄圖通過經濟打壓讓我們崩潰,同時用軍事威脅削弱我們的抵抗能力。但中國不是當年的蘇聯,我們有自己的底氣和應對方式。面對美國的挑釁,我們不能抱任何幻想,也不能指望他們會主動收手。唯一的出路,就是埋頭苦干,把自己的實力提升上去,發展好自己比啥都強,畢竟美國擅長偽裝。
1999年的南聯盟戰爭,他們突然亮出F-117隱身戰機,配合電子戰,把南聯盟打得毫無招架之力。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用精確制導武器和快速部署,幾天內攻占巴格達。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北約空襲讓卡扎菲政權迅速垮臺。前段時間,特朗普更是典型,嘴上給伊朗兩周“寬限”,背地里只隔了兩天就對伊朗直接實施精準打擊。這說明什么?說明美國從不按常理出牌。他們的技術儲備和秘密武器,可能遠超我們看到的。這也難怪外界猜測,美國可能還有未公開的高科技武器,比如先進的電子干擾系統或新型無人機。
所以,我認為,這次“重返太平洋”演習,我們得保持高度警惕,不能以為他們只是擺個架勢,說不定背后還藏著更大的動作。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場演習雖然聲勢浩大,但很大程度上是在給盟友表演。中美博弈的局面很清楚,美國在很多領域都沒占到便宜。貿易戰打了幾年,他們的制造業回流沒見多少成效,國內物價卻漲得讓老百姓怨聲載道,比如2023年美國通脹率一度逼近8%,讓普通家庭叫苦不迭;科技戰上,封鎖我們的芯片,自己企業的市場也受到重創,美國芯片巨頭因此損失了數百億美元的中國市場份額;關稅戰更是兩敗俱傷,美國消費者掏的錢只多不少。
這幾天,美國《防務新聞》提到,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羅納德·克拉克上將坦言,一旦西太平洋爆發危機,美軍很難確保戰略空中力量順利進入戰場,所以他們計劃在第一島鏈設立“聯合戰區配送中心”,減少對空中補給的依賴,方便水面艦艇和飛機快速運送物資。此外,7月13日至8月4日的“護身軍刀”演習,涉及3.5萬兵力和19個國家,測試高對抗環境下的后勤保障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不搞點大動作,制造點“危機感”,怎么讓日本、澳大利亞、韓國這些盟友繼續跟他們一條心?所以,這場演習與其說是沖我們來的,不如說是美國在給自己壯膽,證明他們還能“號令天下”,穩住盟友的信心。
這場演習里,我覺得有必要重點關注美國的空戰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
目前看,美國F-35戰斗機、E-3預警機、KC-135加油機、MQ-9無人機,搭配AIM-120導彈和先進雷達,構成了強大的戰斗力。有媒體提到,這次演習還包括大規模空中加油演練,比如“竹鷹”系列,專門解決從第二島鏈起飛的戰機航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很好解決,那代表美國的持續作戰能力獲得加強。因為戰場不是只看裝備,地理位置同樣關鍵。美國要想在太平洋跟我們對抗,必須跨越半個地球,遠程作戰,補給線拉得老長,士兵和飛機都得疲憊不堪。比如,從關島到中國近海,航程超過3000公里,戰機需要多次空中加油,作戰效率大打折扣,對美國的持續作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對此,我們不必過度擔心。解放軍依托本土作戰的優勢,雷達網、導彈陣地、防空系統早已布置妥當。東風-21D、東風-26導彈、殲-20戰機、先進雷達網絡,都是為近海防御量身打造。一個準備充分的軍隊,對上一個長途跋涉的對手,勝算并不小。這就像守株待兔,以逸待勞的我們,面對疲于奔命的對手,天然占據優勢。一個厲兵秣馬的軍隊,總是能戰勝疲憊不堪的敵人。
而且,敏捷戰斗部署也不是萬能的。美國空軍此前演練時發現,分散部署的戰機雖然躲避攻擊的概率高了,但缺乏維護設備和零備件,可能小故障導致無法出動的情況大增。比如,一個引擎問題在大基地幾小時就能修好,但在偏遠島嶼可能讓戰機趴窩好幾天。美國的戰術也有短板,我們不能被他們的陣仗嚇住。
當然,我們在戰術上要重視對手。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當年自以為天下無敵,根本沒把越國當回事,結果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最終滅了吳國。別看美國現在在關稅戰上留了點余地,擺出一副“可以談”的姿態,但他們的野心從未改變。中美之間的矛盾,核心在于美國不愿接受我們的崛起。他們擔心我們威脅到他們的霸主地位,動搖他們的全球領導權。所以,哪怕他們表面上沒把話說絕,我們也得時刻保持警惕,絕不能掉以輕心。輕敵的代價,夫差已經用亡國給我們演示了一遍。
并且,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我們有理由保持自信。回想新中國剛成立時,工業基礎幾乎為零,條件極其艱苦。可就是在那種環境下,以教員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抓住了美蘇爭霸的短暫窗口期,硬是搞出了“兩彈一星”。這些成就讓中國在強敵環伺中站穩了腳跟。如果沒有當年的自力更生,今天被美國軍事威脅的,恐怕就不只是伊朗了。在美國人眼里,弱者是沒有資格談條件的,外交對他們來說只是擺設。你沒有實力,就沒資格上牌桌,甚至只能上菜單。所以,那些總問“為什么不早點搞市場經濟”的人,不妨想想,美國的鉆地彈會不會跟你講道理。如果沒有“兩彈一星”,我們今天可能連還手的底氣都沒有。
戰爭這東西,最忌諱拖延,如果美國膽敢在我們家門口動手,那我們必須速戰速決。《孫子兵法》里講,“兵貴神速”。一旦開打,拖得越久,消耗越大,變數越多,對誰都不利。看看俄烏沖突,2022年以來雙方僵持了三年多,耗的不僅是資源,還有國力。烏克蘭靠西方軍援支撐,俄羅斯被制裁拖累,雙方都付出了巨大代價。
總之,我認為美國這次“重返太平洋”演習,表面上是軍事行動,實際上是政治和心理上的雙重博弈。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給我們施壓,給盟友信心,給自己找面子。美軍在西太平洋面對“勢均力敵的對手”,以往“倚強凌弱”的戰法不適用,他們在摸索新戰術。但我們不用慌張,做好自己的事,保持戰略定力。美國帝國主義的本性不會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讓他們的計劃落空。歷史證明,只要我們自強不息,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未來的路還長,我們得一步步走穩,隨時準備迎接任何挑戰。
《破陣子·觀美軍軍演有感》
軍演喧囂乍起,戰機蔽日遮天。三百鷹隼齊展翅,數千軍兵勇向前。欲將威懾宣。
妄使華邦屈服,妄圖經濟摧蔫。巧弄機謀藏險惡,豈料中華意志堅。看誰笑到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