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6日,“裂變時期的文學與學術:晚清民國中國古典詩學研討會”在安徽蕪湖召開。此次會議由傅宇斌(安徽師范大學)、馬大勇(吉林大學)、潘靜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三位學者發起,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韻文學會主辦,來自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成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海內外三十多所高校六十余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與會代表圍繞“晚清民國中國古典詩(詞)學史研究”“晚清民國經典作品、重要作家、重要文學觀念的再思考”“晚清民國社會與中國古典詩(詞)學研究的拓展”“晚清民國時期域外中國古典詩(詞)學研究”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熱烈的討論。
開幕式由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項念東院長主持,安徽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曾黎明、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胡傳志教授、吉林大學馬大勇教授致開幕辭。蘇州大學羅時進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嚴志雄教授、華南師范大學左鵬軍教授、河南大學胡全章教授、武漢大學陳水云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沙先一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林立教授、安徽師范大學楊柏嶺教授先后作大會主題發言。他們就近代文學基本觀念、“鑄魂學社”重鑄“大俠魂”的詩學表達、柳亞子在“詩界革命”中的活動與意義、晚清民國的郡邑詞選、邱菽園星洲詩的地方意識、況周頤“智者之詞”的詞學意義等話題都展開了豐富、深刻的報告。
小組發言階段,學者們就晚清民國中國古典詩學的方法、路徑、創作成就與特征,晚清民國中國古典詩學史、詞學史,晚清民國的詩社、詞社及與民國政治、社會之關系,晚清民國中國古典詩學詞學“現代化”與“現代性”,晚清民國的地方詩學、域外漢詩學,以及晚清民國中國古典詩學詞學中的特殊題材等展開了交流與爭鋒。在研究視角上,或從宏觀著眼,或從微觀與個案入手,既有學術史的反思,又有精細的文本細讀;既有文體會通的思維方式,又有跨學科、跨領域的新理論的介入;既注意到經典作家與流派在晚清民國的傳播與接受,又注意到晚清民國詩學與詞學理論對傳統學術的突破與顛覆。這次會議充分展現了當代學界對于晚清民國大變局時期中國古典詩學廣泛而細致的觀察和思考。
浙江大學周游研究員作大會總結。他認為本次會議論文有“深入文本,聚焦文學本身”“視野宏闊,角度豐富”“敢于質疑,思辨性強”等優點,同時,他也指出晚清民國中國古典詩學研究未來要注意的一個方向,即不僅要討論大變局中觀念、學術的“變”,也要去觸碰這一時期文化的“古層”,揭示“永恒”的東西。閉幕式由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傅宇斌教授主持。
本次會議是國內首次以晚清民國中國古典詩學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聚集了中國內地、港臺與國外相關研究的主要學者,討論的話題豐富,多具有張力,顯示了晚清民國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蓬勃生機。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繼續發展與推動晚清民國中國古典詩學研究,從而成為學科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