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下稱“尼山論壇”)在山東曲阜開幕。在這次尼山論壇上,來自全球560余位中外嘉賓聚尼山腳下,探討不同文明“和合共生”之道。
當下,地緣沖突此起彼伏,貿易和關稅壁壘陡增,全球安全風險指數被疊加放大。針對這一嚴峻的挑戰,此次論壇將主議題設置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
經過一輪輪探討與商議,各國的專家學者普遍形成了一個共識——不同文明之間急需加強交流與互鑒。
文明交流,時代的話題
“人類文明在長期的演化過程當中,從狩獵采摘時代到農業文明時代、工業化時代,一直到現在的信息化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同文明之間如何相處。”在此次論壇上,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牛喜平說道,一方面,如今不同文明的沖突日漸加劇;一方面,全世界人們往來頻次越來越高,渴望互相了解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人類不同文明的交流,正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時代話題。
余德爍是“齊魯訪學駐研計劃”訪問的印度籍學者,曾擔任英國巴斯市副市長,也是英國巴斯大學中英口筆譯專業主任。他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給經濟觀察報記者講述了心目中的儒家學說。
余德爍還記得,早在1924年,印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作家泰戈爾,在梁啟超、蔡元培等人的多次邀請下訪華。他十分推崇中國儒家思想。
因為曾在印度的多所大學任教,余德爍發現,中國儒家、佛教思想在印度許多小學、中學、大學都有教授,中國政府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也流傳很廣。
余德爍認為,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文明都有著一種和平的特性。他說,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從來不是一個殖民者。所以,東方文明都是包容、和平的思想,不管是小的國家還是大的國家,都不會侵略別的國家。現在世界非常需要這樣宣揚天下和平的儒學思想。“我覺得,東方文明的思想可以來拯救這個世界,可以更好的宣傳和平。”
不過,任何一種文明在全球的傳播、普及,絕非一帆風順。
同樣是一百多年前,德國曾派出傳教士衛禮賢來到中國,停留了25年之久,翻譯了很多中國儒家的經典,如《論語》、《周易》。
如今,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教授雷諾卻表示,當時,德國乃至歐洲對中國儒家思想一度形成研討熱潮,可時間不長人們的興趣就逐漸淡化了。如今,據他所知,在各個博物館、各個書店,關于孔子與儒家思想的德文書籍和文獻已經非常稀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有這么龐大的哲學體系,但是在德國很多人是一無所知的。
他認為,不同文明、文化就應該經常交流互鑒,希望今后能夠增加中國儒家思想在德國的展示、交流機會,在歐洲再次形成東方文化熱潮。
據一項統計顯示,中國對西方國家的了解,要多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了解。中國對外國文學翻譯數量與外國對中國文學翻譯數量的比率約為70:1。
克羅地亞歷史學會副會長、薩格勒布大學教授帕沃杰·派特瑞(Hrvoje Petri?)稱,縱觀歷史,人類歷史是文明的歷史,交流的歷史。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將為未來世界所有文明的交流與溝通提供好的方式。因為所有文明共有一個家園,如果想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大家就必須溝通。在全球不同文化、文明對話中,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為世界所有文明的交流與溝通提供了一個好的方式。
交流與互鑒
如今,世界上有200多個主權國家,一共有6500多種不同的語言,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習俗和文化。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化,不斷深入發展,對于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來說,都需要更好地通過文化理解彼此,互相尊重。否則,可能就會導致沖突和暴力,而現在暴力比以前更加威脅到世界的安全。
在此次尼山論壇上,參會者普遍認為不同文明之間急需加強交流互鑒。而對于究竟應該如何交流,眾多專家學者紛紛建言。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華朱子學會副會長朱人求表示,不同文明之間交流與互鑒,有個人之間的往來,有很多的相應的機構推動,還有各國政府的支持,但最核心的是,應把這種交流方式融入到生活方式——要進到學校里面,把課程開到大、中、小學。比如,中華朱子學會就在歐洲建起了儒家朱學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經常交流對話、出版刊物、互派訪問學者,成為不同文明共建的教育層面的一個窗口和典范。
余德爍表示,現在學習中文的或者中國文化的很少。雖然英國很多大學都有中文系,但因為中文不容易學,學習中文的學生比德文、法文的更少。不過,學生們對中國文化、中國烹飪、中國的藝術文字都很有感興趣,希望能得到兩國政府更大的支持。這是一個大問題。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孫磊認為,現在的一個世界秩序,實際上是由大航海時代以來,近500年來西方所塑造的這樣一個世界秩序。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物質上的文明現代性,但同時它也帶來了文明沖突和全球挑戰。
孫磊表示,不同文明交流與互鑒的過程中,國際法不應再是西方單一文明的法,而是各個文明共同書寫的法;不同文明共同構建的,不是單一的西方條約體系,而必須是一個多元文明體系,當然要包含中華文明。
牛喜平表示,面對現在全球挑戰必須加快文明交流與互鑒,這是21世紀最重要的事情。因為當今人類科技發展,已經具備了摧毀地球生物圈的能力。所以人類一定要自省自覺。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給各國人民提供了機會,只有通過互相理解、相互交流合作,人類才能團結起來,共同應對疾病、戰爭、安全等問題。
在牛喜平看來,西方哲學往往是哲學家一個人的思想,儒家思想與之相比最大的不同,這是一個區域內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經驗總結的升華,具有普遍性,超越意識形態,超越政治。
他說道,杜維明先生有個儒學“三期說”:第一期,儒學從曲阜走向中國;第二期,走向東亞各國,成為東亞文明的特征;第三期,將走向世界,在應對西方文明提出的挑戰過程中,儒學要做一些創造性的回應。今天是儒學第三期的起點,我們再次回到曲阜,正站在這個更高的起點上。
(作者 種昂)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種昂
山東新聞中心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