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就像爬山,年輕時卯著勁往上沖,到了山頂才發(fā)現(xiàn),最難的不是往上爬,是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往下走。
梁實秋先生說過:“老年的妙處,在于已經(jīng)歷了許多事,也懂得了許多道理。” 可偏偏有些老人,越老越糊涂,總覺得“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結(jié)果辦出些拎不清的事,給自己找不痛快,也讓兒女跟著操心。
老話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寶”不是倚老賣老的資本,是看透世事的通透。真到了年紀(jì),守住本分,不犯渾,才能安安穩(wěn)穩(wěn)享清福。下面這三件糊涂事,可千萬別做,不然麻煩找上門,哭都來不及。
一、 管不住嘴,東家長西家短,把日子過成“是非場”
小區(qū)里的張奶奶,每天搬個小馬扎坐在樓下,眼睛像個掃描儀,誰家媳婦晚歸了,誰家兒子買了新車,她都門兒清。
更愛傳話——李嬸跟她抱怨兒媳懶,轉(zhuǎn)頭她就跟王姨說“李家媳婦啥活不干,就知道花錢”;趙叔跟她念叨兒子不孝順,她添油加醋傳到趙叔兒子耳朵里,害得人家父子倆大吵一架。
時間長了,沒人敢跟她多說一句話,見了面都繞著走。她還委屈:“我這不是關(guān)心大家嗎?”
這就讓人想起《增廣賢文》里的“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老了有閑功夫,不如養(yǎng)養(yǎng)花、遛遛彎,何必盯著別人家的事嚼舌根?
老話也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說的是閑話,聽的人可能記恨一輩子。真因為幾句閑話鬧得鄰里不和,甚至被人找上門理論,多丟人?安安靜靜過自己的日子,比啥都強(qiáng)。
二、 輕信“偏方”,不愛惜身體,把自己作成“藥罐子”
我爺爺?shù)睦匣镉嬯惔鬆敚衲昶呤啵傉f“醫(yī)院是騙錢的,老祖宗的偏方才管用”。
前陣子腿疼,不去醫(yī)院檢查,非聽人說“喝白酒泡辣椒能治風(fēng)濕”,結(jié)果喝得胃出血,住了半個月院,花的錢比去醫(yī)院檢查多十倍。
我爺爺勸他:“咱這歲數(shù),身體經(jīng)不起折騰了。” 他還嘴硬:“我這是在調(diào)理,你們年輕人不懂。”
這就應(yīng)了那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祖宗的智慧沒錯,但“偏方”這東西,大多沒憑沒據(jù),真耽誤了病情,受罪的是自己,操心的是兒女。
《黃帝內(nèi)經(jīng)》里說“上工治未病”,人老了,愛惜身體不是瞎折騰,是定期體檢,不舒服了及時看醫(yī)生。把自己作成“藥罐子”,不僅享不了福,還成了兒女的累贅,圖啥呢?
三、 貪小便宜,錢財上拎不清,給兒女添“爛攤子”
樓下的劉大爺,就栽在“貪便宜”上。
前陣子有人上門推銷“保健品”,說買一萬塊的,半年返兩萬,他瞞著兒女偷偷買了。結(jié)果人家跑路了,錢打了水漂,氣得他血壓飆升。
兒女回來處理爛攤子,不僅要報警,還得安慰他,一家人沒少鬧心。他后來嘆著氣說:“我就是想給家里省點錢,沒想到……”
老話早說過“天上不會掉餡餅,地上只會有陷阱”。老年人攢點錢不容易,該花的花,不該花的別碰。那些說“能暴富”“能免費領(lǐng)東西”的,多半是坑。
《論語》里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老了更得明白,錢財是身外物,平平安安比啥都強(qiáng)。為了點小便宜被騙,錢沒了是小事,氣出病來,給兒女添堵,那才是真糊涂。
其實啊,老了想活得體面,就記住三個字:“不多事”。
不多嘴,守住自己的嘴,鄰里才能和睦;
不多事,愛惜自己的身體,兒女才能放心;
不多貪,拎清錢財?shù)馁~,日子才能安穩(wěn)。
就像老話說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寶”不是年齡熬出來的,是智慧攢出來的。不犯渾,不添亂,自己舒心,兒女省心,這才是老年人該有的樣子,你說對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