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懷二胎將我趕回老家,大孫子哭鬧,她求我回來,我冷笑:3個條件
“婆媳住一起三年仇,娘家婆家隔著河。”
這句老話,我年輕時只當是笑談,直到那天兒媳懷上二胎,把我送回老家——我才明白,原來親情的水也能倒流。
我叫周素貞,安徽阜陽人,今年六十三歲。
老伴早年去世,我獨自拉扯兒子成家立業。
他叫林建平,是一家物流公司管理人員,兒媳高晴則是小學老師,能干、能說、也能挑。
他們結婚八年,育有一個六歲的兒子林一帆。
我從孫子滿月起就搬來帶孩子。
六年里,半夜驚醒、跑醫院發燒、輔導拼音識字、做飯洗衣,從來沒缺過一頓。
兒媳嘴上客氣,但我知道,她心里我始終不是“自己人”。
今年春天的一天,飯后,高晴坐在沙發上,突然說:“媽,我懷上了。醫生建議我安心保胎,家里人多容易吵。我想您先回老家休息幾個月。”
我還沒反應過來,她已經遞上訂好的車票:“建平也覺得您這兩年太辛苦了,回去歇歇吧。”
我接過車票,瞥見站在一旁的一帆眼圈發紅,憋著沒哭出聲。
“奶奶,你不要走,我不要小寶寶!”他嚎了一嗓子,抱住我腿不松手。
我蹲下摸著他的頭,卻沒多說一句話,只默默收拾了行李。
回到老家,老屋冷冷清清,我每天盯著墻上的掛鐘發呆。
一帆常偷偷打電話過來:“奶奶,我晚上做噩夢了……媽媽說太吵,不讓我給你打電話。”
一個月后,兒媳居然親自跑來,滿臉憔悴。
她站在院門口,聲音低低的:“媽,一帆最近天天哭鬧,還尿床……醫生說是分離焦慮癥。我們真的需要您回來。”
我冷笑一聲:“我只是多了個孫子,你們就趕我走。現在哭了,又要我回去?這家,我是客人還是傭人?”
她低頭不語。我抬頭望向天邊,說:“可以回去,但我有三個條件。”
她抬眼,愣住了。
我平靜地說:
“一,回去我只帶一帆,二胎我不管;
二,我不做家務、不洗衣做飯,不是保姆;
三,以后決定事前必須征求我意見,不是臨時通知。”
她猶豫了一下,點了點頭:“好。”
我重新回到那套熟悉的房子,一帆像見到月亮一樣抱著我不肯放手。
高晴態度變了些,雖然嘴上還是有棱角,但言行中多了些尊重。
一個月后,她生下了二寶,我沒伸手搭把,也沒去抱。
親戚議論我“冷漠”,我只說:“有些人情,是被趕出去那天,一起打包清算了。”
“有媽不是天生的恩,有心才是值得的情。”
誰把老人當工具,遲早寒了親情;誰把付出當理所當然,總有一天嘗到被拒之門外的滋味。
正所謂:水可澆花,也能灌渠;人心要暖,不能只叫來干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