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常說:“人到七十古來稀,活到這份上,圖的就是個舒坦。” 儒家講“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從心所欲”不是任性,是活得通透——知道啥該做,啥不該碰,才能少折騰,多安穩。
可現實里,不少七十歲的長輩偏不這樣:要么還揪著子女的事放不下,要么總跟自己的老骨頭較勁,結果呢?白天愁眉苦臉,夜里睡不安穩,晚年哪來的自在?
民間有句俗語:“七十歲,筷子拿穩了比啥都強。” 意思是這歲數,身子骨、心態都得服老,有些事再硬扛,就是跟自己過不去。70歲后,這5件事千萬別再做,很多人沒看透,難怪日子過得擰巴。
一、對子女“事事包辦”:“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增廣賢文》里有句大實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可太多七十歲的長輩,總把這話當耳旁風:兒子都四十多了,還天天追著問“工資發了沒?房貸還了嗎?”;閨女帶娃回娘家,她非得搶著洗碗拖地,說“你們年輕人懶,我來”,結果累得直喘,還埋怨“沒人疼我”。
鄰居張大爺就是這樣:兒子在外地工作,他三天兩頭打視頻,從“菜價漲了記得囤點”說到“你媳婦最近沒給我打電話,是不是生我氣了”,最后兒子煩了,說“爸,我都當爹了,您能不能少操點心?” 他掛了電話直抹淚,說“我這不是為他好嗎?” 可《顏氏家訓》里說“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這“慈”也得有分寸——過度操心,不是幫子女,是捆住他們的手腳,也累垮自己的身子。
想起我姥姥,七十歲后就看得開:我媽做生意賠了錢,她沒罵沒勸,就說“錢沒了再賺,人沒事就好,我這兒還有點養老錢,不夠了再跟我說”;孫子考大學沒考好,她摸著孩子的頭說“考啥樣都是我大孫子,以后好好干活也能活出個人樣”。結果呢?我媽后來翻身了,總說“幸虧我媽沒給我添堵”;孫子開了家小超市,逢年過節就給姥姥塞紅包。你看,放手不是不管,是給子女留余地,也給自己留清閑——這才是聰明的活法。
二、硬撐著“爭強好勝”:“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名賢集》里說“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七十歲的身子骨,就像用了七十年的老家具,看著結實,實則經不起折騰。可偏有人不服老:小區里的李大爺,七十多了還跟年輕人比爬樓,說“我年輕時能扛一百斤,現在爬個五樓算啥”,結果爬到三樓就胸悶氣短,差點栽倒;我遠房舅舅,總說“我這身體,下地干活不比小伙子差”,去年秋收非要逞強割稻子,累得腰椎間盤突出,躺了仨月,遭罪不說,還得兒女輪流伺候。
《黃帝內經》早說了:“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 這歲數,脾胃弱了,骨頭脆了,硬撐著干活、較勁,跟拿雞蛋碰石頭有啥區別?村里的王奶奶就活得明白,七十歲后把田給兒子種,自己每天搬個小馬扎在村口曬太陽,見人就笑“我現在的任務就是吃好睡好,不給孩子添麻煩”。她常說:“年輕時長力氣,老了就得長心——知道自己啥不能干,比啥都強。” 你看,服老不是慫,是對自己的身子骨負責,這才是晚年該有的清醒。
三、為小事“揪著不放”:“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增廣賢文》里講“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可七十歲的人,偏偏容易在小事上較真:買個菜,攤主多收了一毛錢,能站在菜市場罵半小時;鄰居家的狗叫了兩聲,就拍著大腿說“故意吵我睡覺,沒安好心”;連子女忘了給自己打電話,都能琢磨“是不是不孝順了”,越想越氣,飯都吃不下。
《菜根譚》里說“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人到七十,啥沒見過?年輕時爭過的名,搶過的利,到最后不都成了過眼云煙?我爺爺活了八十九歲,晚年常說“七十歲后,我就把心眼放大了——別人說句不好聽的,當風吹過;家里有點小摩擦,裝沒看見”。
有次我嬸子跟我媽拌嘴,他聽見了,沒勸沒罵,就喊“吃飯了”,倆兒媳不好意思,上桌就和好了。你看,較真傷的是自己的肝,寬心養的是自己的福。老話講“氣大傷肝,怒大傷脾”,七十歲的身子,哪禁得住這么折騰?不跟小事較勁,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
四、總拿“過去比現在”:“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里孔子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意思是過去的事別糾結,未來的日子好好過。可不少七十歲的長輩,總愛翻舊賬:“想當年我掙的錢比你爸多三倍”“你媽小時候哪敢跟我頂嘴”“以前的大米比現在香,以前的人比現在實誠”,越說越失落,覺得現在啥都不如過去。
我見過一位趙大爺,七十歲后總念叨“我年輕時當廠長,手下幾百號人聽我指揮,現在倒好,連孫子都不聽我的”,天天唉聲嘆氣,沒多久就病了。后來醫生勸他:“大爺,您想想現在:出門有公交,看病能報銷,孫子周末帶您吃火鍋,這不比當年強?” 他才慢慢轉過來,現在每天去公園唱老歌,反倒樂呵呵的。
《金剛經》里說“過去心不可得”,人這一輩子,就像爬山,年輕時往上沖,七十歲該在山頂歇腳了——看看眼前的花,吹吹當下的風,不比回頭瞅腳印強?總拿過去的風光比現在的平淡,不是跟自己找不痛快嗎?記住,七十歲的福氣,不在“想當年”,在“享當下”。
五、亂信“偏方養生”:“是藥三分毒,無病別亂補”
老話說“是藥三分毒,無病別亂補”,可七十歲的人,最怕生病,總愛信些“祖傳偏方”:聽說“喝醋能軟化血管”,就頓頓喝,結果胃喝壞了;聽鄰居說“艾草煮水洗澡能治風濕”,大冬天也堅持,結果感冒加重;更有甚者,買些號稱“包治百病”的保健品,花光養老錢不說,吃壞了身子才后悔。
《本草綱目》里寫得明白:“藥不對癥,參茸亦毒。” 我奶奶就很清醒,七十歲后啥偏方都不信,就信醫生:“不舒服了去醫院,醫生讓吃啥就吃啥,平時多走路、少瞎想,比啥藥都強。” 她常說:“人老了,身子就像舊機器,得按說明書保養,瞎拆瞎修,不就壞得更快?”
現在醫院里,不少老人因為亂試偏方住院,子女又心疼又無奈。其實啊,七十歲養生,哪用那么復雜?早睡早起,清淡飲食,心情放寬,比啥偏方都靠譜——別拿自己的老骨頭當試驗田,這才是真聰明。
說到底,七十歲后,活得自在不自在,全在“放得下”三個字:放下對子女的執念,放下對自己的硬撐,放下對瑣事的較真,放下對過去的糾結,放下對偏方的迷信。儒家講“從心所欲”,這“欲”不是別的,是“好好疼自己”的欲望。
民間常說:“七十歲,活的是心態。” 別再做跟自己過不去的事,該歇就歇,該樂就樂,你舒坦了,子女才安心,這晚年,才能真正活出滋味來。記住:七十歲的福氣,從來不是“折騰出來的”,是“順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