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濟南京滬會客廳內,六組校友人才項目簽約代表依次登臺。中國科學院大學校友雷天柱與山東成福鴻業新材料有限公司代表的手握在一起時,臺下響起熱烈掌聲。這場簽約儀式,成為濟南第二屆校友經濟創新發展大會的生動注腳。
當全國二十多個城市競相布局校友經濟賽道,擁有52所高校的濟南,正在探索一條獨特的路徑——如何把遍布全球的校友網絡,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推力?去年初,濟南出臺《支持新時代校友經濟發展20條》,構建了一套完整的“1+1+4+N”工作機制。
“第一個‘1’是政策體系,第二個‘1’是校友盛會,‘4’指校促會、專項小組、聯盟、研究中心四個機構,‘N’是多個實體載體。”濟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人才辦常務副主任王玉躍介紹。這套體系如同精密齒輪:濟南校友經濟發展促進會已聯絡80余所高校校友組織;山東大學運營的研究中心發布首部《濟南校友經濟發展藍皮書》;19處“泉城校友會客廳”成為情感連接點。
機制的生命力在于運轉。2024年以來,濟南舉辦校友馬拉松、音樂節等特色活動50余場。“過去校友會是情感紐帶,現在成為資源對接平臺。”濟南校友經濟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校友王震說。今年4月,由北京大學校友宋海英牽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項目落地濟南,這家企業的落地成為校友經濟的標志性成果。“校友間的信任極大降低了合作成本。”濟南校友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王偉表示。資本活水為校友經濟注入新動能。去年12月,山東師范大學發起首期1億元校友創業投資基金。該校黨委書記馮繼康介紹:“基金收益的20%將捐贈校友會,形成‘學校孕育基金、基金回報學校’的良性循環。”
7月3日的大會上,一個重要時刻到來:濟南、武漢、無錫、天津等12個城市的19家校友組織共同成立“校友經濟發展組織聯盟”,力促從城市單點到區域聯動。“濟南到天津高鐵只要1小時15分鐘,合作優勢明顯。”天津市高校校友會科技經濟融合研究會理事長鄭煒在現場提議共建北方校友經濟數據庫。無錫太湖灣高校創新創業促進會執行會長何曉陽則提議:“無錫是工商名城,濟南是歷史名城,組織和市場的力量相結合,增強雙城互動能創造校友經濟新高度。”
在大會現場,新獲聘的“校友雙招雙引大使”手持“泉城校友卡”合影。這張卡片背后,是覆蓋交通出行、旅游健身等領域的專屬禮遇。目前濟南已聘任170位大使,形成以才引才的良性循環。“校友選擇濟南,不僅看發展潛力,更看重城市誠意。”一位參會校友坦言。這種誠意體現在細節:19處泉城校友會客廳里,印有專屬標識的咖啡杯成為情感紐帶;人才政策“雙30條”提供醫療保健、交通出行等全周期服務。
一組數字勾勒出濟南校友經濟的成長軌跡:一年來,40個校友項目簽約濟南,35個已落地,實際投資額12.22億元。在大會簽約墻上,工業焊接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獨立儲能電站等項目,展現著校友經濟的多元形態。
“校友是帶著感情的戰略資源。”濟南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陽說。當背景板亮起“天下泉城 人來無憂”的標語,這座千年古城向全球校友發出邀請:在這里,同窗情誼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推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