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伴隨國際局勢日益錯綜復雜,中俄兩國持續深化戰略協作,在政治互信、能源互通、科技聯合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愈發穩固。
如此緊密的雙邊關系,為何始終未邁向“軍事同盟”的門檻?
實際上,這種“非盟而勝似盟”的合作模式,是中國經過深思熟慮后作出的戰略抉擇。
結盟雖顯團結,卻往往伴隨著牽制與風險。
中國三次結盟被背叛
歷史是最生動的教材,尤其在大國博弈中尤為明顯。
中國近代以來曾多次與俄國及其前身蘇聯建立軍事或政治聯盟,但每次都以沉重代價告終。
這些經歷不僅強化了中國對結盟問題的高度警覺,也成為今天中國堅持戰略自主的重要思想基礎。
第一次發生在甲午戰爭之后,清政府為遏制日本擴張,與沙俄簽訂《中俄密約》,希望借助其力量穩定東北局勢。
然而,沙俄表面友好,實則另有所圖。
借修筑中東鐵路之名,沙俄大舉滲透東北,侵占資源,最終實現對該地區的實質控制,為日后的日俄戰爭埋下伏筆。
這一“引狼入室”的結果,使中國陷入更深危機。
第二次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與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試圖聯手抵御日軍。
表面上蘇聯派兵進入東北協助作戰;但實際上在日本投降后,蘇軍遲遲不撤,并逼迫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
這一“盟友變相施壓”的行為,導致中國喪失大片領土,東北政局一度動蕩不安。
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親赴莫斯科,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起初幾年,蘇聯確實給予中國大量援助,包括資金與技術,助力中國工業體系建設。
然而好景不長,赫魯曉夫上臺后提出在中國設立軍事基地、組建聯合艦隊,意圖掌控中國軍隊。
中國斷然拒絕,蘇聯隨即撤走專家、中斷項目,兩國關系迅速惡化,甚至演變為邊境沖突和核威脅。
這三次結盟的經歷如同三道深刻的傷痕,讓中國深刻認識到:軍事同盟看似牢不可破,實則可能成為束縛國家主權的枷鎖,甚至是潛在的陷阱。
一旦出現利益分歧或權力爭奪,所謂的“盟友”也可能轉為最大威脅。
因此,中國更加重視戰略獨立性,避免將國家命運交由他國主導。
中俄目標南轅北轍
從表象看,中俄在諸多國際議題上立場一致,如聯合國安理會投票、反對西方制裁、推動“去美元化”等,似乎關系密切。
但從深層分析,兩國的核心訴求、發展路徑乃至全球戰略存在根本差異,使得真正意義上的“結盟”缺乏現實基礎。
俄羅斯最大的安全挑戰來自北約東擴,其戰略目標是通過強硬手段打破美國主導的秩序,重塑地緣格局。
無論是烏克蘭戰爭,還是對波蘭、芬蘭邊境施加壓力,都反映出俄羅斯是一個典型的“推翻牌桌型”國家——寧愿徹底重構舊體系,也要爭取更有利的位置。
相比之下,中國的國家戰略更具穩健性與建設性。
中國的核心利益在于維持現有國際秩序的穩定,并在此框架內實現和平崛起。
它并不想推翻全球化體系,而是希望通過經濟實力、技術創新和外交影響力,在既有規則中提升話語權。
從“一帶一路”倡議到全球南方合作計劃,中國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多元共贏的新秩序,而非依靠對抗來拓展空間。
兩國在經濟結構上也存在顯著不同。
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能源出口,產業單一、規模受限,而中國已成長為世界制造中心,正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升級。
前者更傾向于短期突破,后者則需要長期穩定的國際合作環境。
這種結構性差異導致雙方雖然在戰術層面有合作空間,但在戰略方向上難以完全同步。
俄羅斯更擅長以“硬實力”進行地緣博弈,而中國更注重通過經濟合作、制度建設和多邊外交實現“軟性”影響。
結盟意味著必須承擔對方的戰略選擇,一旦俄羅斯在某地區引發沖突,中國若被動卷入,可能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與經濟損失。
因此,中國必須保持戰略靈活性與政策獨立性,避免被卷入俄羅斯的地緣冒險之中。
中國不靠結盟也能走得更遠
中俄之間長達4300公里的邊界線,是一條真實而敏感的地理分界。
這種“鄰國關系”決定了即便雙方合作密切,也需保持必要的戰略克制。
歷史上的珍寶島事件、蘇聯曾計劃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等案例表明,大國之間的摩擦一旦升級,其危險程度遠超外部敵人。
中國長期堅持“結伴不結盟”的外交方針,核心在于獨立自主、和平共處。
這一原則并非臨時策略,而是基于深刻歷史教訓與現實考量的長期戰略選擇。
不同于美式拉幫結派、北約式的集體防御機制,中國倡導的是“合作無敵意、對話無結盟”的新型國際關系。
這種理念強調包容性而非排他性,更契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期待。
事實上,中國即使不締結軍事同盟,同樣能獲得可觀的戰略成果。
當前中俄關系已堪比盟友,但卻沒有簽署任何軍事協定。
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突破2400億美元,其中95%以上采用本幣結算,大幅降低對美元的依賴。
雙方正在推進北斗導航系統與格洛納斯系統的對接,攜手開展大型客機研制項目,逐步打破西方技術壟斷。
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中國的“非結盟”優勢愈加凸顯。
當西方國家紛紛選邊站隊時,中國既能維持與俄羅斯的能源與技術合作,又能與歐洲保持溝通渠道,甚至在調解俄烏沖突中發揮積極作用。
這種超脫地位使中國在全球動蕩中扮演“穩定器”角色,而非直接參與者。
結盟意味著犧牲戰略機動性,而中國如今所贏得的國際地位,正是源于不依附、不選邊的自主路線。
保持戰略模糊、堅持和平發展,不僅讓中國規避了被外部戰略拖累的風險,也更容易贏得廣泛國際認可。
對于正處于崛起關鍵階段的大國而言,這種自由度與主動性尤為珍貴。
結語
在全球格局劇烈變動的背景下,中俄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已是公認事實,但中國始終未邁出“結盟”一步,并非出于信任缺失,而是源于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理解。
不結盟,并不代表不合作,反而是成熟戰略關系的表現,體現了長遠的國家布局。
從歷史經驗到戰略取向,再到外交方針,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一個不結盟的強國,同樣可以與全球建立穩固的伙伴關系。
中俄的合作早已超越傳統同盟的形式,在現實利益與戰略默契中不斷深化。
最終,中國要走的不是一條被他人牽引的道路,而是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戰略自主之路。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3-06-09 06:26《俄專家:中俄不會結盟的三個原因》
參考消息2023-11-23 08:49《中俄雙邊貿易用本幣結算達95%》
看看新聞Knews2024-05-07 11:30《提前達到目標!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額2401億美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