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研究所》認為,以色列-伊朗戰爭的硝煙未散,伊朗正尋求新的軍事合作伙伴以彌補俄羅斯支持的不足。然而,盡管伊朗國防部長納西爾扎德近期訪華并表達了對中國殲-10C戰斗機等先進武器的興趣,中國大規模對伊朗軍售的可能性卻微乎其微。這么說有道理嗎?我認為有一定道理。
首先,中國在中東地區一直秉持“低調務實”的外交政策,力求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間保持微妙平衡。盡管中國公開批評以色列和美國對伊朗的打擊,但并未采取實質性行動支持伊朗,而是繼續與以色列保持合作關系。6月26日,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劉斌會見以色列新任駐華大使,明確表示愿加強與以色列的各領域合作。這種“兩面兼顧”的策略,反映了中國不愿因支持伊朗而破壞與中東其他國家及西方的關系。
此外,中國對直接介入中東沖突持保留態度。自2005年以來,中國未向伊朗直接出售武器,僅限于軍民兩用設備,如無人機零部件。這種謹慎源于中國對地區穩定和自身國際形象的重視。向伊朗大規模軍售可能引發美國及其盟友的強烈反彈,甚至導致制裁,這與中國的全球戰略目標相悖。
其次,伊朗希望通過采購中國殲-10C戰斗機和先進預警系統增強其空防能力,但中國對此態度審慎。首先,中國的軍事技術出口受到嚴格控制,先進武器如殲-10C通常優先供應國內或親密盟友(如巴基斯坦)。其次,伊朗要求技術轉讓的軍購需求與中國的政策不完全契合。中國更傾向于通過直接出售來維持對關鍵技術的控制。
最后,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伊朗90%的石油出口流向中國。這種經濟依賴使得中國在對伊關系中占據主動,無需通過軍售進一步綁定關系。相反,大規模軍售可能引發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和地區穩定的擔憂,進而影響中國從中東進口能源的穩定性。
此外,以色列-伊朗戰爭促使中國重新考慮通過“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增加從俄羅斯進口能源,以對沖波斯灣石油中斷風險。這種能源戰略的調整表明,中國更關注能源安全而非軍事冒險。向伊朗大規模軍售不僅可能損害中國在中東的聲譽,還可能削弱其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阻礙其在全球南方的外交布局。
伊朗在俄羅斯支持不足后轉向中國尋求軍事合作,但中國基于地緣政治平衡、軍事技術保護和經濟利益的考量,不太可能向伊朗大規模出售武器。中國更可能繼續通過外交斡旋和有限的技術合作維持與伊朗的關系,同時避免卷入中東沖突的漩渦。這種謹慎策略不僅符合中國的長期戰略,也反映了其在復雜國際局勢中的靈活應對。
雖然外界一直推測中國將會向伊朗出殲-10,但是僅僅只是媒體的猜測。中國對伊朗出口先進軍事技術的確比較敏感,需要考慮穩定整個中東和平的戰略目標。中國不是一個以出口武器塑造戰略格局的國家,而是一個把對外貿易合作當成核心利益的國家,這也決定了中國對伊朗的軍售一定是非常謹慎的。甚至有可能不會出口殲-10CE,反而更優先出口防空系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