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邵林為南京藝術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學生講解古建知識 南京藝術學院供圖
為響應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開展的全國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連日來,全國多所學校推出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美育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內容豐富,涉及美術、攝影、詩歌創作、古建筑保護以及戲劇等多個領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美育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實踐技能,更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
今年6月,第三屆“鄉村藝課”青少年裝置藝術展暨2025年“云朵的秘密”青少年表達性藝術療愈課程作品展正式啟動籌備工作。該項目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團隊聯合“鄉村藝課”全國70多所城鄉學校共同呈現,通過“學—創—展—游”(SECT)社會美育模式,打造一場展現青少年獨特視角的裝置藝術作品展。本次展覽將呈現20組裝置藝術作品,并輔以攝影、詩歌等多種藝術形式,生動展示孩子們在表達性藝術療愈課程中的探索與創造。
本次展覽旨在通過藝術手段支持鄉村兒童的情感表達與心靈連接。這一主題源于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學院在2024年相關展覽期間進行的深入實地考察。在走訪中,眾多鄉村學校的老師普遍反映缺少音樂、美術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師資。基于此,“鄉村藝課”項目借助藝術語言,為孩子們搭建一個安全、自由地表達內心世界、展現自我價值,并與他人建立情感連接的平臺。
“我們希望推出一系列富有創意的藝術療愈課程,讓孩子們抒發內心情感、表達自我。”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學院綜合辦公室主任孫楠表示,課程內容不僅具有跨學科特點,更注重與鄉村生活情境緊密結合。項目特別邀請了中國美術學院的學生與鄉村兒童結對共創,并廣泛征集來自城市與鄉村的豐富創作內容,體現了城鄉美育的互動與融合。據了解,本次展覽計劃于7月20日在浙江省龍泉市望甌·陶溪川文創街區開幕,目前布展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近日,南京藝術學院在南京市溧水區“遇園”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遇園”是明清徽派古建筑群落園區,由19棟獨具特色的建筑和30余個精致庭院巧妙組合而成,園內匯聚了曾家大院、古戲臺、寄梅亭、攬月樓以及周邦彥紀念館等傳統建筑,同時還陳列著牌匾、楹聯等眾多古建構件。本次活動通過采訪、牌匾資料整理等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審美內涵,把了解傳統文化與文化遺產保護結合起來,為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服務。
在古建筑的保護工作中,牌匾、楹聯、木雕、石雕等是重要的保護內容。在“遇園”主人、古建筑收藏家袁邵林收藏的上萬種古民居建筑樣本中,有大量歷代名人書寫的牌匾、楹聯、屏風,以及磚雕、石雕、木雕等精美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對于傳統文化審美教育有重要作用。參與本次活動的學生主要是南京藝術學院文博學院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文物修復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他們分成若干實踐活動小組進行工作,其中一組專門負責牌匾的整理工作。目前已經統計、整理、分類四五百份相關資料,這些資料對于了解傳統建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活動不僅致力于古建筑的保護與搶救,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美育相結合的新模式。通過此次活動,大學生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與感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審美能力。”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孔慶茂說。
江蘇省戲劇學校目前組織開展了全齡藝趣營、暑期藝術培訓營等活動。很多學生表示,相比常規課堂,他們更樂于參與實踐性強的活動。“當我的演出被展示或得到認可時,會增強我的自信心。”一位同學說。
“這些美育活動突破了傳統課堂模式,互動性與體驗感強,讓美育更接地氣,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美、創造美。”江蘇省戲劇學校副校長董紅說,未來,學校將通過家長藝術沙龍、社區美育展覽等,讓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營造“處處有美育、人人懂審美”的環境。
2025年7月10日《中國文化報》
第5版刊發特別報道
《“三下鄉”:美育實踐燃青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