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育遇上AI,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生物課的觀察力、美術課的表現力、信息課的創造力......近期,在深圳市龍崗區外國語學校(集團)行知學校,美育不再是單一的藝術課程,而是與科技、生活、文化深度交融的“浸潤式”體驗。同學們走出校園,打破學科邊界,在多元體驗中,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傳承美,成為美好生活的創造者。
傳匠心之美——非遺蠶絲扇
美育,從一顆蠶繭開始,同學們親手體驗 “抽絲剝繭” ,學習千年非遺蠶絲扇制作,從煮繭、拉絲到繪圖、配色,TA們不僅編出一把把精美的蠶絲扇,更織出對美的感知與創造。
繪城市藝境——河畔藝術節
創造美,感受美,師生們將藝術節搬到河畔,用畫筆“繪”就生態長卷,音符“繪”制情感樂章,讓美育突破圍墻界限,在清風流水間自由生長。
跑健康之美——河畔馬拉松
第二屆“河馬”如期而至,學生佩戴運動手環,實時監測運動數據,在奔跑中感受生命律動,在挑戰極限時領悟體育精神。
烹生活美學——行知味
讓每個孩子一學期學會做一道菜,提升居家生活實踐能力,做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從食材選擇到烹飪擺盤,孩子們在勞動中創造“舌尖上的美”,培養生活美學能力。
種《詩經》之美——茂生園
同學們親手栽種《詩經》植物,讓經典文學生根發芽,感悟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意境之美。
除此之外,紙飛機比賽、科學游園會、國際象棋大師賽……在探索思辨中發現科技背后的創新之美。
還有客家文化尋根、家風故事演講……在傳承美弘揚良好的家庭文化中,筑牢美育根基,讓好家風浸潤萬家燈火。
蠶寶寶的一生、撈魚+養魚、急救技能培訓……讓龍崗娃們在生命教育中,學會敬畏自然、珍愛生命之美。
“你眼中的美是什么”征集活動
600份學生的答案“美學紛呈”
探究的最好方式就是提問題,學生的問題和老師的問題一樣重要。龍外(集團)行知學校此次課程節活動主題源于學校一面特殊的"問題墻"。
本學期,學校發起“你眼中的美是什么”征集活動,收到了近600份學生回答,答案“美學紛呈”:
“美是在大自然觀鳥釣魚的快樂”“美是在閱讀中體驗另一種人生”“美是勞動后的成就感”……這些回答讓教育管理者意識到,生活在龍崗的“Z世代”眼里,美來源于身邊真實生活的時時、處處、事事、人人,于是行知美育課程節應運而生。
沉浸式美育體驗,40+創意課程隨心選
據介紹,龍外(集團)行知學校美育課程節,4天不按課表上課,40門課程,600名師生,10處非正式學習空間。
課程設計包括龍崗河水質調研項目式學習、八段錦比賽、百“編”生活“小辮子節”、無作業辯論賽等活動化課程,激發師生發現自我與他人、社會、世界的鏈接,培養師生的立體審美力。
從生物科學到細胞模型制作、從藝術創作到美育一角,在行知,讓美的成果流動感染浸潤每一個人。
從感知美到創造美的成長之旅
真正的美育不應狹義于畫紙音符之間,而應融入真實生活的行動踐行中來,當孩子們在龍崗河畔奔跑、回歸家庭踐行好家風、走進社會志愿服務......美就不再是課本上的概念,而成為可觸可感的生命體驗。
“美是在龍崗河畔看夕陽,是紫蘇炒田螺的香味,是和小伙伴一起跑步時風吹過耳邊的聲音……這些體驗讓我明白:美不是美術館里展示的作品,而是可觸可感的生命體驗。”
——李同學
“孩子回家興奮地講龍崗河演出的經歷,我才發現美育原來可以這么生動!這種走出課堂的學習方式太棒了!”
——潘同學家長
“我們設計的不僅是課程,更是一段美育成長歷程。通過美學思維課學會觀察,在自然探索中發現靈感,最終在跨學科創作中實現自我審美的表達。
——李老師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讓美成為可觸可感的生命體驗,像龍崗河水一樣流動、鮮活,自然浸潤每個孩子的心靈,愿每個孩子都能在行知畔的美育課堂中,喚醒自己,突破自己,成為美好生活的創造者。
采寫:南都記者 王童 通訊員 李施雨 陳杰 李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