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整幺蛾子。據報道,特朗普正在為即將開啟的訪華行程做準備,雖然具體時間還未敲定,但相關信號已在釋放,美方也在通過各種渠道放風。與上任時期不同,這次特朗普重返國際舞臺,態度上看起來似乎更為靈活,尤其是對中國,想談生意也想搞策略。
可話音還沒落,動作就先來了,僅僅兩天時間內,美國政府先是發布了一項新計劃,限制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對手”購買美國農田,接著又搞了一波新的制裁,將一批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
逐項來看,第一道“封殺令”,打著所謂“國家安全”的旗號,禁止中國公民購買美國農地,甚至要“收回”已購買的地塊。當地時間7月8日,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親自出面,稱中國的農地投資“威脅美國安全”。
這顯然與事實不符,就拿美國自己公布的數據看,中國持有的美農地只占全部外國土地的0.5%,還不到零頭——真正擁有大量美國農地的反倒是加拿大。也就是說,目標是中國,數據卻撐不起這個“擔憂”。
由此分析,這一政策明明是美國國內政客在利用反華情緒做文章,把原本商業領域的問題政治化,用來沖淡美國內部的通脹、財政赤字、移民矛盾。這種做法不僅影響中國企業,也在動搖國際社會對美方市場的信心。
第二道制裁來得更直接。當地時間7月9日,美國財政部點名22家企業,稱這些公司“協助伊朗石油貿易”,并牽強地將它們與伊朗革命衛隊“聯系在一起”。中方企業就此“中招”,還有兩家土耳其公司和一家阿聯酋公司也被拖下水。
美方的套路早就不是新鮮事。所謂“協助伊朗”,說到底是站在美國自設的“非法制裁體系”下給別人定罪。可問題是,中國與伊朗的合作是正常商業行為,合法、合規、公開透明,并不受聯合國制裁。美國卻想靠一張“長臂管轄”的嘴,把別人正常的經濟往來硬拽進黑名單。
外交部發言人多次表態:美方此舉是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是典型的歧視性做法,中方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有分析認為,這一連串動作背后,有幾個值得注意的背景。一方面是美國內部的政治壓力越來越大。農業是美國的核心產業之一,現在又碰上經濟下行,加上非法移民問題激化,華盛頓想轉移焦點,就開始把“外來投資”當替罪羊。而對中國動手,是最快也最容易迎合美國民眾情緒的方式之一。
另一方面,特朗普團隊雖然對華態度看似靈活,但骨子里的強硬沒變。他們明白,民眾喜歡“強硬總統”,對中國強硬,既能刷存在感,也能搶回媒體焦點。拜登已經吃了“對華強硬”這套牌的紅利,特朗普自然也要接著用。
不過,這招現在越來越不好使了。面對美方連續的挑釁,中國沒有急躁,但出手很有分寸,既有理又有力。先是在第一時間通過外交部和駐美使館表達嚴正立場。發言人明確指出,美國炒作中國購買農田問題,是在轉移內部矛盾,同時違反了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中方不會接受這種強加于人的邏輯,更不會在對華投資問題上退讓。
此外,中國還針對美方制裁中企一事反將一軍。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外交部記者會上直接批評美國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并且還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將經貿投資問題政治化。
可以說,這一表態正是借助國際媒體和外媒駐華記者,把中國立場公開透明地傳播出去。要知道,如今在國際輿論場上,對美國制裁“法外之權”的批評正在增加,只不過是礙于美方的霸道行徑,不少國家敢怒不敢言。這種情況下,中方的發聲,對其來說自然是一種有力支持。
更關鍵的是,中國并不缺反制手段。從經貿層面到外交工具,從關鍵產業鏈到供應鏈調控,中國有很多張牌可以打。一旦美方真要將此事推到極端,中方不排除采取針對性反制措施,比如對對等行業的審查、對美農業進口商品的限制、對美企在華合作的梳理等。
總之,這48小時,暴露了美方在中美博弈中的慣用手段,也反映出中國在面對壓力時的理性與底氣。制裁不是新鮮事,挑釁也不是第一次,但中方的回應正在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策略。
未來,特朗普是否真的訪華還未可知,但美方如果還幻想通過一邊制裁、一邊談判的方式逼中方讓步,那注定是打錯算盤。想談可以,但談判桌上沒有恐嚇和訛詐的空間。一句話,來而不往非禮也。中方這次反將一軍,也是在告訴美方一個道理:想合作,咱們敞開談;想挑事,那也請準備好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