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經貿與戰略博弈,近年來呈現愈演愈烈的態勢。
在芯片、稀土、高科技領域交鋒尚未落幕之時,特朗普政府再次出手,這一次的目標瞄準的是中國企業對美國農地的正常投資。
以“國家安全”為由,美國宣布全面禁止中企購買農地,并放話要“收回”部分已售出土地。
特朗普又想搞什么幺蛾子?
特朗普再借農地炒作中國威脅
特朗普在處理對華事務上的一貫風格,是打“國家安全”牌、操弄民粹情緒,并借此鞏固其政治資本。
這一次針對中國企業購買美國農地的禁令就是典型例證。
明面上,美國政府強調“防范潛在安全風險”,但細看數據會發現,中資在美農地擁有量連0.0003%都不到,完全不足以對美國糧食安全構成實質威脅。
事實上,早在2023年,美國國會曾針對中企靠近軍事基地購買土地展開討論,并推動相關法案。
但如今,特朗普政府卻將原本針對個別案件的局部監管,上升為全國范圍的系統性禁令,并將重點集中在“中國企業”身上,這顯然已經超出了正常審慎的界限,更多體現出一種政治操控意圖。
特朗普此舉的政治目的十分明確。
他在國內制造“對華強硬”的形象,以贏得保守派選民支持,尤其是在農業與制造業受到國際競爭壓力的州份。
它想借此強化其在大選年爭取連任的“美國優先”標簽,迎合部分選民對“外來勢力”影響的擔憂與排斥心理。
特朗普政府并不止步于禁止未來購買,甚至還提出“審查并有條件收回”已經出售的農地。
這種強行介入私人產權交易、推翻過往合約的行為,嚴重挑戰了美國所標榜的市場經濟與法治基礎。
它一方面打擊了國際投資者對美信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
尤其諷刺的是,美國國內擁有大量美國土地的外資,大多來自加拿大、荷蘭、日本等國,卻從未被納入限制范圍。
顯然,此次針對中國的農地禁令,并非出于普遍性原則,而是有選擇性地排他施壓,表面上講的是安全,背后卻是一場政治投機與地緣競爭的延伸。
美國戰略焦慮
特朗普禁令的背后,不只是中美貿易的延續戰場,更是一種深層次戰略焦慮的真實表現。
在過去五年中,美國已經從限制中國企業收購高科技公司、禁止華為、中興參與通信網絡建設,到現在直接限制對美土地投資。
所謂“國家安全”的外殼越來越泛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美方對中國崛起感到前所未有的擔憂。
美國將任何來自中國的資本流入一概視為“風險源”,無論是基礎設施、高科技還是農業領域。
這樣全面性的排斥,反映的并不是理性風險評估,而是對中國影響力擴大的恐懼。
尤其是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綠色能源競爭加劇之際,中國企業在海外頻頻獲得成功,讓美方感受到了“軟實力”領域的壓力。
在經歷芯片、AI和新能源車三大戰略高地,被中國逐步趕上甚至反超后,美國已意識到單純依賴科技封鎖難以壓制中國。
在這種背景下,“限制投資渠道”成為其另一種制衡手段。
此次限制農地購買,是對中國資本全球布局的圍堵延伸,也試圖借此營造一個“不歡迎中國”的市場氛圍,擠壓中國企業的全球空間。
這種“過度安保主義”會適得其反。
美國政府頻繁變動政策、反復打擊外資信心,已經在多方面引發外界擔憂。
近年來,不少國際資本對美國市場的信任度下降,選擇將產業鏈與資金流投向東南亞、拉美甚至中東市場。
此輪農地禁令可能成為又一“勸退”信號,促使更多外資對美國持觀望甚至回避態度。
美國內部也存在強烈分歧。農業州的農場主并不支持禁止中資購地。
因為很多中國企業都是以市場價格購買,并為當地帶來就業與需求。
一旦禁令擴大適用范圍,不但損害農民利益,還會加劇農產品出口受阻的困局。
而中資企業如撤離,美國農業相關領域將失去一個重要買家,對本土經濟同樣是巨大打擊。
歸根到底,美國這種從“技術封鎖”延伸至“資本歧視”的操作,反映的是一個超級大國在全球權力結構變動中的集體焦慮感。
當中國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崛起時,美國則被困于過往優勢地位的幻覺中,不斷試圖通過行政手段重建秩序。
結果,卻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合作共贏是破解之道
面對美國一再挑釁,中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沒有被激進政策牽著走,而是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回應,展現出一個大國應有的理性與克制。
中國并未針對美方農地禁令采取對等報復措施,而是繼續推進自身市場化改革與全球合作。
通過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阿、中非、中拉等多邊框架,中國不斷拓展貿易朋友圈,實現更廣闊的資源與市場對接。
這種“以合促穩”的戰略,逐步消解了外部打壓帶來的孤立效應。
而且中國在關鍵技術、基礎能源與農業科技等領域加快自立自強步伐。
以稀土為例,中國控制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磁體產能。
近期,中國商務部對出口設限,僅在不涉及軍事用途前提下才放行審批,恰如其分地以法律方式回應美方壓制。
中國本土芯片制造、農業育種與智能裝備產業,也在政策扶持與市場推動下突飛猛進,為打破西方技術壁壘創造條件。
中國并未因美國限制而轉向“脫鉤”,而是以更高質量的制度型開放推進對外招商引資。
包括設立自由貿易港、優化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推動數字絲路合作等舉措,都是在向世界傳遞“穩定可靠”的信號。
在對待國際資本方面,中國始終堅持契約精神與市場原則,這種穩定性正是當今復雜國際環境中最稀缺的品質。
中方也在對美關系中設立清晰底線。
中國外交部多次表態,任何形式的歧視性政策都將影響中美互信基礎。
中國也并非沒有反制手段——一旦美方破壞兩國正常經貿往來,中國可以在大豆、飛機、高科技產品等領域反擊,所產生的影響不亞于對農地禁令的沖擊。
顯而易見,中美之間的博弈將是長期、復雜的。
但中國已經展現出應對這種復雜局勢的能力——不激化、不回避、不妥協原則、不動搖信念,而是以戰略耐心贏得主動權。
這種穩中求進的思路,才是真正值得信賴的發展邏輯。
結語
特朗普針對中國企業的農地禁令,雖然看似聲勢浩大,但本質不過是美國內部焦慮的又一次外溢表現。
美方不擇手段遏制中國發展,終究會發現,封鎖與打壓無法阻擋一個14億人口大國的崛起步伐。
中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憑借自身強大的產業體系、完備的供應鏈與開放包容的政策環境,將持續吸引全球合作伙伴。
未來的全球競爭,不靠強權壓制,而靠規則與信任。
中美關系的天平終將傾向理性與公平,而不是極端與霸道。
參考資料:
美政府揚言全面封殺中國購買農地,并考慮收回中國投資者已持有資產——2025-07-09·觀察者網
美方稱將限制中國公民購買美國農田 外交部回應——2025-07-09·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