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20年,也是中國航海日設立20周年。7月9日上午,第十七屆海峽論壇配套活動之一,2025年海峽兩岸航海文化交流活動在廈門開幕。本次活動以“同心領航未來”為主題,來自海峽兩岸航運界人士、專家學者和青年代表100余人參加。
攝影:實習生 李佳佳
攜手守護:構建航運“高速通道”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航運大國。武漢理工大學首席教授曹德勝介紹,大陸有注冊船員203萬,2024年大陸共簽發各類海船船員適任證書9萬本。閩臺隔海相望,據了解,廈門作為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也積極開設對臺海員培訓基地,開展兩岸航運人才聯合培養試點項目,構建兩岸航運要素便捷流動的“高速通道”。
廈門海岸(網絡圖)
除了船員隊伍,還有一支守護力量也在風浪中前行,它就是海上搜救團隊。臺灣中華搜救協會秘書長銀柳生介紹,該協會由一群志愿者組成,配備完備的搜救系統,以民間方式積極參與、援助海上搜救?!?0多年來,我們協助通報兩岸與日本救助事件共714件,救濟人數3592人?!便y柳生回憶,有一年搜救協會收到一封小學生的來信,感謝他們幫助救起自己在遇險船只上的家人。
在法律行業,同樣有人在為航海事業貢獻力量。福建江夏學院法學院教授林浩鼎來自臺灣,在大陸高校與多家律所任職。在律師生涯中,他負責處理過海商案件,并積極探索法律規范在海事案件中的運用。
無論在海上還是岸上,這些與航海事業絲縷相連的人們,用各自的專業與熱忱,共同編織著這篇藍色華章。
文化底色:非霸權擴張的基因
早在上古時期,百越先民乘筏探海,臺灣就是他們走向太平洋諸島的第一站。隨時間推移,兩岸海上交往愈加密切,航?;蚩缭角辍⑸钌钣】?。
上海海事大學副校長殷明教授認為,鄭和精神與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620年前,鄭和有強大的船隊,但并未在海外建立任何殖民統治,這正源于中國文化基因強調“天下一家”的概念,也體現著當代海洋命運共同體以和平為核心理念、非霸權非擴張的海洋秩序觀。
湄洲媽祖(網絡圖)
與西方“征服海洋”的敘事不同,中國民間信仰的“海上女神”媽祖強調“以德服?!保w現著東方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研究員周麗妃介紹,媽祖信仰隨著華人華僑的腳印傳播到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億多敬仰者?!皨屪嫖幕q如一條溫暖的絲帶,將兩岸人民的情感緊緊相連,它守護海上的人們免于風浪,也守護著心中的方向。”在兩岸關系中,媽祖信仰也成為超越政治的心靈紐帶,每年吸引大量臺胞赴湄洲謁祖。
未來航向:智能、綠色成關鍵詞
在交流中,曹德勝提出了對數字時代新一代智能航運系統的建設愿景,期望建成“岸基駕控為主、船岸相輔相成”的系統,由以人為主的弱控制轉向系統為主的強控制。他認為,新一代智能系統需要更多元化、梯隊化的人才培養,也將提供更廣闊的岸上就業機會。
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陳朝輝以廈門海潤碼頭全智能化為例,向大家展示智慧碼頭在港區、運營、物流等方面的多項創新。以每年1000萬標箱吞吐量測算,數字化技術賦能下的智慧物流每年可為港口各類企業降低成本累計約15616.1萬元。而新能源裝備的運用,船舶岸電與光伏發電等技術也使廈門綠色港口建設遙遙領先。
臺灣基隆港(網絡圖)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指出,兩岸航海合作有諸多機遇,其中之一是綠色航運技術合作。兩岸在綠色航運領域具備技術互補性,大陸在清潔能源船舶應用方面設施完善,可以支持臺灣航運公司改造傳統燃油船。兩岸也可以共享減碳技術,探索碳交易合作路徑,在綠色航運領域共同進步。(海峽導報記者 劉韞佳/文 實習生 李佳佳/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