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烏克蘭似乎想重新定義這句話,15億美元欠了中國13年不還,現在還想以"戰爭不可抗力"為由繼續拖下去。
這究竟是窮途末路的無奈之舉,還是精心設計的賴賬策略?當一個國家的信用徹底破產后,等待它的會是什么?
糧食騙局
2012年的冬天,中烏之間簽署了一份看起來很正常的貿易協議。中國進出口銀行向烏克蘭國家食品和谷物公司提供15億美元貸款,專門用于對華糧食出口。協議條款清晰明確,看起來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然而,錢一到賬,烏克蘭就把6190萬美元的糧食轉賣給了瑞士,2630萬美元的糧食賣給了埃及,實際交付給中國的農產品只有18萬噸,還不到協議金額的10%。
2014年,中方忍無可忍,向倫敦高等法院提起訴訟。但這場官司一打就是11年,烏克蘭總共只還了1.15億美元,其中本金7500萬美元,利息4090萬美元。算下來,還欠著超過14億美元的本金。
到了2024年8月,澤連斯基直接簽署總統令,宣布暫停償還所有外債,還把中國貸款與馬達西奇公司45億美元的索賠案強行捆綁在一起,美其名曰"戰爭不可抗力"。
這套操作下來,烏克蘭基本上就是在告訴全世界:我們不僅要賴賬,還要理直氣壯地賴賬。
被戰爭拖垮
2025年,烏克蘭的公共債務攀升到了1800億美元,占GDP的比重高達110%。什么概念?就是說他們欠的錢已經超過了全國一年的生產總值。
更可怕的是,他們每天新增的負債約1.67億美元,這意味著每過一天,債務雪球就滾得更大。
戰爭這臺絞肉機不僅吞噬著人命,也在瘋狂吞噬著國家財政。軍費開支從戰前占GDP的4%飆升到了60%以上,為了填補這個天文數字般的軍費缺口,烏克蘭政府開始挪用教育和醫療預算。
2025年,烏克蘭需要支付的外債利息就高達90億美元,這相當于他們財政預算的一半。而他們的預算赤字高達350億美元,其中近一半都要靠西方援助來填補。
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和惠譽已經把烏克蘭的主權信用評級降到了D級,也就是違約級。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全世界的投資者都認為借錢給烏克蘭基本上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烏克蘭的國家融資能力已經徹底凍結了。
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政府面臨的選擇其實很有限:要么繼續借新債還舊債,要么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賴賬。而從他們的行為來看,顯然選擇了后者。
賴賬也要講政治正確
烏克蘭的賴賬策略并不是一視同仁的,他們采取了一種極其精明的選擇性履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看人下菜碟。
對西方債權人,烏克蘭依然是唯唯諾諾的。盡管欠著歐美超過1000億美元的債務,但他們仍然按時支付利息,優先履行債務義務。畢竟,這些都是現在的金主爸爸,得罪不起。
但對于其他債權人,烏克蘭就沒那么客氣了。比如對沖基金手里的26億美元GDP債券,烏克蘭直接拒絕支付,烏克蘭財長馬爾琴科甚至公開稱這些債券過時了。這話說得夠直白的,基本上就是在說:我們不認這個賬。
對中國更是如此。15億美元的貸款被烏克蘭列為次級選項,意思就是排在還債優先級的最后面。他們甚至試圖把這筆債務與馬達西奇公司的索賠案強行捆綁,企圖用一個案子抵消另一個案子。
烏克蘭很清楚,現在支撐他們繼續打下去的是西方的軍援和經濟援助,所以西方的債務不能賴,但其他國家的債務就可以先放一放。
更關鍵的是,烏克蘭已經把家底都抵押出去了。西部未開發的礦產抵押給了美國,黑海港口的經營權讓渡給了歐盟,中方的債權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成了次級選項,缺乏實質的抵押物。
賴賬一時爽,重建火葬場
烏克蘭的這種"暫停還款"策略,本質上是在用國家信用做賭注,賭的是短期生存。但這種做法的后果可能比他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世界銀行估算,烏克蘭戰后重建至少需要4110億美元的資金,這個數字是他們目前GDP總額的2.8倍。
問題是,當烏克蘭把礦產、港口、技術資產都抵押出去之后,戰后重建的籌碼已經所剩無幾了。每個新出生的烏克蘭嬰兒現在已經背負著4.2萬美元的國債,這相當于一個普通烏克蘭家庭兩年的收入。
中方也不是沒有反制的牌可以打。
首先,可以將15億美元貸款與馬達西奇45億美元索賠案捆綁處理,但條件是烏方必須以黑海港口特許經營權、第聶伯河水利項目控股權等戰后重建的優先權來抵債。
其次,可以聯合那些同樣被烏克蘭拖欠債務的全球債權人,比如被拖欠26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大家一起施壓。
第三,中國仍然是烏克蘭重要的貿易伙伴和糧食出口市場,完全可以通過調整貿易政策來施壓。
更重要的是,中國手里還握著法律武器。倫敦法院的訴訟證據都在,而且中國還有新成立的國際調解院提供爭議解決平臺。
在資源層面,全球糧食供應鏈也在重構,中國已經轉向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進口糧食,這大大削弱了烏克蘭"糧食牌"的價值。
當烏克蘭議員輕飄飄地說出"暫停還款"這四個字時,他們典當的不僅僅是15億美元的債務,而是戰后重建時代唯一能夠依賴的國家信用。
現在的基輔財政部官員每天都在為今年90億美元的利息支出焦頭爛額,敖德薩港的起重機在海風中銹蝕,而每一個烏克蘭人民都已經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枷鎖。
當一個國家開始選擇性地履行債務義務時,它實際上是在告訴全世界:我們的承諾是有條件的,我們的信用是可以交易的。但歷史告訴我們,信用一旦失去,重建起來的代價往往比原本的債務更加昂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