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問題,不在戰場上,而在內政上。炮彈還沒炸光,自己人先把國家掏空了。
這幾天,一樁爆出來的腐敗案,把基輔政壇又點了一把火。副總理切爾尼紹夫,被烏克蘭國家反腐局實錘,在任部長期間收了34.5萬美元的好處費,還涉及非法侵占國有土地的案子。
這個數字不算嚇人,嚇人的是他背后的“操作方式”——以權劃地、虛構審批、勾結地產商,最后是國家虧2,400萬美元,開發商高興,老百姓買了爛尾樓。
諷刺的是,這不是烏克蘭第一次爆出腐敗,也絕不會是最后一次。問題是,它爆在了烏克蘭最不能出錯的時候:國家打仗,財政透支,援助告急,民心浮動,結果后方最需要干凈和效率的地方,卻爛成這樣。
更刺眼的是國防部長烏梅羅夫的丑聞。把幾億美元的炮彈訂單,交給自己親戚控制的軍工廠。生產出來的彈藥,有的炸不了,有的飛不遠,一線直接退貨十萬枚。這已經不是貪腐了,這是謀殺。別說前線士兵命懸一線,美國人也看不下去了——白宮這邊剛剛確認,部分軍援暫停,理由是“庫存緊張”。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庫存固然有限,更怕的是——這邊送過去,那邊被親戚裝箱運到邁阿密。
你說老百姓不明白這些嗎?6月,基輔萬人抗議,既有從前線下來的老兵,也有被炸光家產的普通市民。他們的怒火壓低了音量,卻更有分量。他們知道,敵人未必都在頓巴斯,更多的敵人在總統辦公室、在議會大樓里。他們不敢大聲喊,怕被當作“親俄”,但忍得久了,也終究要爆發。
澤連斯基當然知道這事鬧大了,干脆再來一次“大清洗”,一下子免了包括農業部長和副總理在內的6名高官。但問題是——你清的是“人”,但制度呢?鏈條呢?源頭呢?幾年來,澤連斯基已經換了不下三輪官員,但烏克蘭的貪腐從來沒有少過。換句話說,他清的是“競爭對手”,不是“腐敗”。
而與此同時,俄羅斯那邊倒沒急著打仗。北方集團軍在庫爾斯克修地雷排爆機器人,像是在打掃戰場后的收尾工作。蘇梅方向上,陸戰隊和烏軍遭遇,但節奏已明顯放緩。普京現在的算盤是:不著急推進,等你基輔自亂陣腳。
人力緊張就是個標志。征兵范圍擴大到女性、老人、18歲以下的年輕人,已經說明一個問題——人口池子見底了。而美國這邊一旦削減援助,武器彈藥再跟不上,那烏軍的整個防線,靠什么撐?靠總統臉皮厚、嗓門高嗎?
更現實的是,西方對烏克蘭的耐心也快到頭了。一年前,歐洲人還在道德高地上指點江山,現在開始低聲勸烏克蘭“考慮停火”;美國一邊打著“拯救自由世界”的旗號援烏,一邊默默盤算怎么把這鍋甩回歐洲。什么“不能讓俄羅斯打過來”,說到底不過是:我們不想上戰場,那就讓烏克蘭多撐一天是一天。
澤連斯基要是真有點戰略眼光,就該明白這一點:他打的不是一場軍事戰爭,是一場國家生存的“內戰”。敵人不是只有俄軍,還有烏克蘭自己系統性的腐敗、失能、脫節與利益勾兌。而現在,后者反而成了更致命的隱患。
真正決定烏克蘭命運的,不是俄羅斯是否推進,而是它自己是否還能撐住這副快要散架的殼子。
如果還看不清局勢,那結局就只能是:不用俄羅斯出手,烏克蘭也會在自己人手里崩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