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祭
>六百二十載潮起潮落,一支浩蕩船隊承載的不僅是大明王朝的威儀,更是一個儒家帝王重塑世界秩序的天下理想。
曼谷湄南河畔,來自中國、泰國、新加坡等國的學者們正齊聚一堂。在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暨泰中建交50周年“一帶一路”文化經(jīng)貿(mào)論壇上,鄭和國際合作組織總干事孫治國向世界闡釋:“鄭和船隊所到之處,不帶侵略與掠奪,而是以絲綢、瓷器傳遞中華文明的溫度。”
620年前,當鄭和的寶船劈波斬浪駛向西洋,其背后是明成祖朱棣構建“天朝禮制體系”的宏偉藍圖。這位以“靖難之役”登基的帝王,渴望通過和平航海建立儒家理想的天下格局——一個共享太平之福的人類共同體。
01 帝王宏圖:朱棣天下觀的思想根基
當朱棣從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他迫切需要證明自己才是儒家理想中的正統(tǒng)繼承者。史家毛佩琦在《從鄭和下西洋看明成祖視野下的天下格局》中指出:朱棣的天下觀源于儒家經(jīng)典,旨在建立以明朝為中心的“天朝禮制體系”。
這一體系的核心包含五重維度:天子需向全天下“施恩布德”;確保萬民“遂其生業(yè),不至失所”;要求各國“祗順天道,循禮安分”;監(jiān)督列邦“不可欺寡,不可凌弱”;最終實現(xiàn)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正是這一思想的實踐延伸。船隊每次出航,都攜帶詔書宣示:“爾等只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朱棣的天下觀超越了簡單的朝貢貿(mào)易。當鄭和船隊抵達爪哇正值西王與東王交戰(zhàn),170名明軍被誤殺。面對如此挑釁,鄭和展現(xiàn)了驚人克制——接受西王謝罪賠償,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這不是軟弱,而是“協(xié)和萬邦”的政治智慧。
02 和平航海:重構世界秩序的實踐
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28年間,僅兩次動用武力:一次在錫蘭山自衛(wèi)反擊,生擒企圖搶劫船隊的國王亞烈苦柰兒;另一次剿滅海盜陳祖義,維護海上商路安全。如此克制在殖民擴張前夜的世界實屬罕見。
和平商貿(mào)模式成為鄭和留給世界的遺產(chǎn)。旅居新加坡的學者韓勝寶在曼谷論壇上強調:“鄭和在620年前就踐行共享太平、共享繁榮,通過和平商貿(mào)模式構建了與西方殖民者截然不同的商貿(mào)交往典范。”
這種和平實踐源于朱棣“厚往薄來”的治國理念。鄭和船隊攜帶的絲綢、瓷器遠銷西洋,換回的不僅是珍寶香料,更是萬國歸心的政治認同。據(jù)統(tǒng)計,每次鄭和返航,都有數(shù)十國使節(jié)隨船來朝,形成“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
在印尼爪哇島,當?shù)厝藢⑧嵑偷顷懙孛麨椤叭龑殙拧保藿ā叭龑殞m”寺廟尊其為守護神。如今印尼已有9座“鄭和清真寺”,日惹的學校甚至將鄭和事跡納入教材。這種文化認同穿越六個世紀依然鮮活。
03 文明互鑒:鄭和遺產(chǎn)的當代價值
2025年7月8日,中國航海博物館“猶說寶船來: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紀念展”正式開幕。展覽直面四個核心問題:“為什么下西洋發(fā)生在明代?”“為什么由鄭和完成使命?”“下西洋帶來了什么?”“鄭和之后,是否再無鄭和?”
這些問題指向鄭和精神的當代價值。展覽中,近150件珍貴文物無聲訴說著一種可能:不同文明間可以平等相待、互利共享。這種精神正通過“一帶一路”煥發(fā)新生。
在雅加達舉行的鄭和下西洋紀念活動上,新加坡學者宋卓蔚揭示了更深層交流:鄭和船隊攜帶的造船工藝、航海圖繪制、絲織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通過贈禮與交流實現(xiàn)了跨文明傳播。這種技術共享在600年前已播下全球化的種子。
鄭和國際合作組織總干事孫治國指出:“此次橫跨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文化經(jīng)貿(mào)交流活動,不僅是對偉大航程的紀念,更是新時代背景下中國與東盟文化合作的一次重要實踐。”歷史與現(xiàn)實在此刻交匯。
04 文化新章:天下理想的當代傳承
從南京到太倉,從泉州到昆明,鄭和文化地標正經(jīng)歷復興。在南京鄭和公園,設計師以“統(tǒng)一基底、明確功能、凸顯特色”為改造理念,將波浪線型作為海浪的抽象表現(xiàn),打造歷史紀念區(qū)與親水娛樂區(qū)交融的空間。
泉州臺商投資區(qū)東園鎮(zhèn)瑯山村,一座鄭和主題濱海公園于2025年4月底開放。7米高的鄭和雕塑面朝秀涂港出海口,與泉州跨海大橋、16號碼頭構成“雙龍出海”景觀。這里依托有600多年歷史的三寶宮,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交融。
太倉鄭和公園作為船隊起錨地,在2023年啟動全面改造。紀念館內運用現(xiàn)代技術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航海壯舉,水上餐廳、咖啡吧等設施則滿足當代休閑需求。這里正打造長江文化對外交流窗口,讓鄭和精神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中國航海博物館發(fā)布“十五五”高質量發(fā)展愿景,錨定“打造國際國內航海文化超級鏈接”目標。從鄭和主題VR體驗到“車厘子上餐桌”航運互動游戲,傳統(tǒng)文化正以創(chuàng)新形式觸達新一代。
印尼日惹的學校課堂里,孩子們正閱讀鄭和故事教材;泉州瑯山村的鄭和雕像前,游客們憑欄遠眺泉州跨海大橋;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內,觀眾通過VR眼鏡體驗寶船乘風破浪。
“鄭和故里話鄭和,出謀獻策助發(fā)展”。云南省鄭和研究會組織的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30篇論文長議鄭和下西洋壯舉;560米的《鄭和下西洋》繪畫長卷浮現(xiàn)歷史的記憶;“鄭和號”海公鐵國際多式聯(lián)運的火車頭鳴笛啟動,致敬600多年前的先驅。
云南省鄭和研究會理事、《鄭和故里?世界大同文化園》作者劉仁杰,在紀念鄭和下西洋壯舉620周年之際又要出一本新書《鄭和文化與大同思想——文集百篇話鄭和》,他說這些書捐贈了數(shù)百冊給各地圖書館,還說“第三本書已經(jīng)有構畫和思路了”,“相信只有云南,也只有鄭和故里能有條件把這個有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中國追求、中國思想的中國故事講好,做成世界大同文化的產(chǎn)業(yè)園”。
當“一帶一路”的航船沿著鄭和足跡前行,朱棣“共享太平之福”的天下理想正在被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鄭和精神的核心——和平共處、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大同思想已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生動的歷史注腳。(據(jù)晉寧鄭和大同文苑供稿綜合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