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蔣欣、李光潔等主演的電視劇《以法之名》迎來超點大結局,該劇播出至今近半個月,熱度居高不下。
根據數據平臺熱劇顯示,該劇熱度最高值達到1.05億,遙遙領先于同階段播出的其他網劇,創下平臺播放歷史新高。
然而,伴隨著超高熱度的同時,也有不少爭議聲緊隨其后。觀眾討論最多的當屬于“情節注水”“用回憶湊時長”“節奏拖拉”等問題。
特別是從第19集開始,幾乎每一集都有5-15分鐘不等的回憶劇情,重復播過的片段,不停地帶著觀眾回憶前情。
最后幾集劇情好像坐上火車一般,進度超級快,甚至還存在剪輯硬傷。
比如謝鴻飛跳崖那里,銜接的不夠自然,話沒說完就轉場了,顯得特別突兀。
所有證據全靠反派主動送上門,弱化了專案組的能力,連重要證人都保護不了,明知有內鬼卻不行動等等。
為此,“以法之名 爛尾”的詞條也登上熱搜,最高時占據榜一的位置,討論量達到了4.7萬。
由此可見,觀眾對于《以法之名》的結局有多失望。
隨著“以法之名爛尾”的話題討論越來越多,導演傅東育也在收官之際發布動態:
從這段話不難看出,在劇集播出時,導演也在關注觀眾的反饋,也知道劇集存在節奏慢、注水、回憶多等問題。
但導演一句“演員選擇有失誤”難免讓人懷疑有甩鍋嫌疑,因為大部分觀眾都覺得該劇演員演技很好,甚至一開始都是沖著演員陣容去的。
不少網友在導演的轉發區(因為設置了不能評論)下留言,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演員選擇零失誤,演技都很好?!?/em>
“演員有啥問題,本子就爛了個大的,每集強行回憶的不時長我還以為我老年癡呆看過了又看了了一遍?!?/em>
“演員失誤啥了?啥事都往演員身上推?你破冰行動和以法之名都爛尾了你知道不?結尾都強行犧牲一個人,真以為觀眾會感動?”
“別甩鍋給演員了,演員們有零個問題好嗎這劇最大的敗筆是剪輯和劇本,伏筆沒回收,邏輯圓不上,回憶水時長,這么高的收視率完全是靠被你甩鍋的演員好嗎?”
的確,從《以法之名》播出開始,關于演員演技的討論不少,幾乎都是贊揚的聲音。
比如最先火出圈的就是張文菁的反問指導小組的畫面,“誰在栽贓誰在陷害”八個字,迅速火爆全網,吸引了不少觀眾。
其次,發現喬振興去世的第一案發現場,秦峰拿出手機還原視頻拍攝畫面,那個神級轉場也讓觀眾印象深刻。
還有周梅隱忍哭泣,一邊教訓女兒,一邊忍不住心酸的畫面,都是教科書式的演技。
《以法之名》中演員貢獻了太多的名場面,演技也很好,對角色的刻畫也是入木三分。
導演這一句“選角失誤”沒有指名道姓,卻將參與拍攝的演員推上風口浪尖。讓人不由得懷疑,導演這是在影射哪位演員?
首當其沖的就是男一號張譯,畢竟從劇集剛開始,就有觀眾說張譯出演的劇太雷同,洪亮性格太慫,沒有突破。
但從該劇來看,張譯對洪亮的演繹并沒問題,相反,許多名場面都是張譯親自指導的。
其實,與其甩鍋給演員,不如從劇本身上找找原因,這幾大劇本硬傷問題不容忽視。
首先,劇情拖拉、注水嚴重,時長不夠回憶來湊。
前面提到過,從19集開始,幾乎每集都有回憶的劇情,同樣的畫面和劇情,反復不斷的重復。
如果是對劇情的補充,采用回憶的方式呈現,那觀眾可以接受,可沒有意義的片段,就有注水的嫌疑了。
也就是從注水回憶開始,該劇的風評急劇下降。
其實,除掉那些回憶的片段,想必28集就能大結局,至于導演為何硬要將時長支撐到36集,那就不好說了。
或許是總臺規定,又或許是其他原因。
該劇的邏輯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萬海的下線。
萬海就曾暗示過鄭雅萍和張文菁,監獄里面有保護傘,所以他不敢說出真相。
按照正常的思路,難道不應該是先找出內鬼,讓內鬼不能通風報信嗎?
又或者說,將萬海保護起來,讓他免受傷害,畢竟他不僅是萬海案的受害者,同時也是“一三一案”的知情者。
然而,劇中不僅沒有找內鬼,也沒有保護萬海,以至于萬海被內鬼殺害,內鬼還逃到國外去了。
明明是為了萬海案而成立的專案組,最后萬海死了,死在黎明到來前,這結局讓人說不出滋味。
想必大家也都發現了,該劇對證人的保護幾乎沒有,既不會提前對嫌疑人進行監視和布控,也不會保護證人,如此明顯的邏輯硬傷,導演竟然沒發現。
該劇另一大邏輯硬傷就是案子進展全靠反派內訌。因為江遠跟陳勝龍爭奪礦場,所以有了礦難,專案組由此成立。
因為禹天成要殺陳勝龍滅口,陳勝龍才聯系洪亮告訴他有錄音,專案組才掌握了所有證據。
那如果沒有反派內訌,那是不是專案組就沒機會成立,萬海就一直被冤枉著呢?
明明可以展現專案組的辦案能力,強調聯合辦案的重要性。可所有線索和證據都是反派主動送上門來的,弱化了正面人物的能力。
總的來說,《以法之名》被觀眾罵爛尾并不冤,導演甩鍋也不應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