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高浩翔
圍觀小米YU7的消費者,圖片來源:小米汽車微博
7月10日,小米汽車宣布達成30萬輛交付成就,累計用時15個月,創下新勢力車企最快紀錄。值得注意的是,達成這一紀錄小米只用了SU7、YU7兩款車,并且YU7才剛剛啟動正式交付。
毫無疑問,小米汽車又創造了一場奇跡。而在此之前,小米首款SUV車型YU7上市開售,因為創紀錄的訂單量,最近已經引發了一次汽車行業轟動。
據小米汽車官方披露,小米YU7上市3分鐘,大定突破20萬輛;1小時后,這個數字飆升至28.9萬。正式上市18小時,YU7更是創下了鎖單24萬臺的新紀錄。看到這個結果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幾乎相當于頭部造車新勢力去年一整年的銷量,而小米只用一個小時就達成了同樣的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YU7發布并未沖擊SU7訂單需求,雷軍返場直播透露6月小米SU7鎖單1.4萬輛,內部三次調高訂單預期。
創紀錄的銷量背后,YU7還在市場上激起了不少連鎖反應。眾多消費者涌入線下門店試駕,部分門店一天內試駕預約人數高達800人;二手平臺上,更是涌現出高價轉單現象,最高加價2萬元。
在小米產能受限的背景下,蔚來、阿維塔和極氪在內的多家廠商均推出截胡YU7訂單的優惠政策,其中,蔚來、阿維塔以“抵扣車價”的方式進行全額補償,極氪則獎勵相應金額的積分。而特斯拉也隨之對旗下產品進行升級,疑似針對小米進行“反擊”,話題#特斯拉反擊小米YU7#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
考慮到當前汽車市場的普遍觀望情緒,YU7的成績出人預料。經濟學觀點通常認為,汽車作為高單價耐用消費品,其消費極易受經濟周期影響。但YU7依靠創新實力,打破了“消費降級”論調,成為中國汽車發展史上一項短期內難以超越的里程碑。
“YU7現象”不光席卷了整個汽車行業,更是引發公眾層面的熱議,折射出人們對于中國經濟的新預期。經濟學觀點普遍認為,在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背景下,一場“新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YU7現象”或許正是這場改革的微觀預演:它向市場證明,只要產品夠創新,不靠內卷式競爭打價格戰,依舊能夠有效激發巨大的內需潛力。而這種消費者與企業間的雙向奔赴,有望進一步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正循環。
從這個角度進行審視,YU7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切口,折射中國經濟正在孕育一種超越傳統周期、擺脫同質化競爭的全新預期。
不內卷、不打價格戰,也能出爆款
價格被普遍認為是推動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但坦白來說,YU7的價格并未展現出小米一貫的定價策略。
YU7共三個版本,標準版售價25.35萬元,Pro版售價27.99萬元,Max版售價32.99萬元。在國內汽車行業,20萬以上被視為“高端”臨界點,25萬元以上的定價更是穩居中高端。從這個角度來看,低價并非YU7突圍的關鍵。
真正讓YU7突圍的,是小米在智能科技、用戶體驗、工業設計等領域深厚積累的爆發。這一點,在發布會上得到清晰呈現。
介紹YU7之時,雷軍除了和同行比拼激光雷達算力、高壓平臺等硬核參數,還花了不少時間詳解主駕零重力座椅、天際屏、車庫一鍵找車、暈車舒緩模式等獨特的智能、舒適體驗。從產品性能、智能科技、外觀設計、到各種無處不在的細節體驗,小米YU7在無短板的配置下,給足了用戶情緒價值。
在長久以來都以功能性為導向的汽車市場,這樣一款情感導向的新產品,無疑是對行業同質化競爭的一種有力突破。而這種突破,成功幫助YU7在市場上激起了未曾預料到的回響。
比如,YU7在女性用戶群體內的突破。據雷軍此前透露數據,YU7鎖單用戶平均年齡33歲。其中,女性用戶比例30%,比小米SU7同期再高4.5%。這是一個頗為驚人的數字,傳統觀念認為,女性并非汽車消費的主力,但YU7卻成功通過產品設計和服務上的創新,成功觸達更廣泛的消費群體,創造出新的增量市場。
在經濟學家看來,優質供給能夠創造新需求、激發新需求,企業的創新如果能和消費者的喜好緊密契合,就能快速激活大家的購買熱情。汽車消費在中國老百姓的總消費中占了十分之一,是拉動消費的牛鼻子。當前的汽車工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智能化變革,就好比當年我們每個人都從功能機換成了智能手機一樣。YU7堪稱汽車智能化轉型中的優質供給新樣本。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就曾提出“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理論。在滕泰看來,喬布斯創造蘋果手機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是零,可見需求是可以創造的,只有以新供給不斷創造新需求,才能帶來持續的增長。特別是在大量產業產能過剩狀態下,大量企業只能在有限市場過度競爭,產業結構的深度轉型迫在眉睫。
新能源汽車行業目前正陷入同樣的困境,過剩的產能難以被消耗,企業只得不斷以降價換市場,進行內卷的惡性循環。在這種時刻,YU7的爆發性成功,無疑是在為行業指明破局方向:車企應摒棄同質化內卷與價格戰思維,將資源投向創新賽道——這不僅是價值回歸,更是可持續增長的正道。
創新需求激活供應鏈
數據顯示,YU7 18小時鎖單突破24萬臺。以其起售價25.35萬元計算,不到一天時間內,YU7就創造了超過600億元產值。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汽車工業是典型的“關聯產業”,一輛汽車由上萬個零部件組成,生產過程涉及設計、研發、采購、制造、物流、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構成了一條極長且復雜的價值鏈。
正是因此,不少經濟學家普遍將汽車消費視作宏觀經濟冷暖的前兆。如長城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蔣飛就曾在研報中分析稱,居民收入的增長會直接而快速地反應在購車行為上,并通過汽車龐大的產業鏈帶動制造業發展,拉動宏觀經濟增長。“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汽車消費是居民消費的晴雨表。”
問題在于,過往幾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無序競爭導致車企不斷向上游壓縮成本,拖長賬期,甚至在供應鏈上尋求無息負債,以至讓汽車行業存在顯性的供應鏈風險。
為更好化解這一難題,保障供應鏈資金高效周轉,6月11日,小米積極響應政策號召,與多家車企一同承諾,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實際上,此前就有行業人士爆料,小米汽車供應商支付賬期甚至最短在45天以內,是目前行業內支付周期最短的車企之一。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相當于向龐大的汽車供應鏈體系注入了一股強勁、及時且可預期的現金流。這筆巨資不僅能夠幫助中小企業穩定經營、帶動就業與消費,還能夠激發投資信心,擴大產能、提升工藝。以小米為代表的國產車企在供應商付款方面紛紛做出良好師范,成為中國制造業掙脫“內卷式競爭”漩渦、邁向良性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滕泰曾撰文指出,內卷競爭本質是一種囚徒困境。企業害怕競爭對手降價搶走客戶,只得先下手為強。可為了在價格戰中活下來,企業只能拼命壓縮成本:工人工資能少就少,生產效率要提高到極限,對供應商更是拼命壓價、付款能拖就拖。結果大家像掉進了流沙坑,越掙扎陷得越深,整個行業陷入“多輸”的惡性循環。
“放眼全球,真正的高額利潤的現代企業,都把人力資本投入和人的創造力當成主要的利潤來源,而不是一直上演‘成本壓榨’的老劇本。傳統的精益管理的老功夫不能丟,但未來制勝的關鍵,在于點燃‘創新函數’,用科學方法把靈感的火花變成爆款的產品。”滕泰表示。
如此來看,YU7爆發式成功的意義要遠超銷售數據本身。這款產品不僅為車圈打破內卷式競爭指明了方向,還以其巨大成功及配套的供應鏈友好政策,進一步激活整個供應鏈生態,創造更廣泛、更深層次的經濟價值。
“YU7現象”折射中國經濟新預期
奇跡不會憑空產生。在YU7的爆發式成功背后,依靠的絕不僅僅只是小米一家企業的突破式創新,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十余年“換道超車”戰略厚積薄發的標志性結晶,是上游供應鏈持續升級、下游政策與市場激活需求共同合力助推的關鍵一躍。
雷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中國汽車之所以能后發先至,既離不開國家對汽車產業的長期支持和推動,也不離開智能電動汽車帶來“換道超車”的歷史機遇。
在雷軍看來,智能電動汽車背后的核心技術不再是傳統的發動機和變速箱,而是芯片、操作系統、AI、互聯網、信息科技、消費電子。這些恰恰是中國最有優勢的領域。但要想實現真正的超越,就要在機械素質、高端化等維度上不斷推進。
“目前中國車企在中低端產品上已經很強了,真正的難點是如何向高端邁進,如何能夠和世界級的車企同場競技。”雷軍表示。
YU7便是小米貫徹高端化戰略的一次勇敢嘗試。在此之前,國內25萬元往上的汽車市場份額長期被外資品牌所占據,國產品牌只能在低價市場上不斷內卷。但YU7用自己的成功,向市場證明,技術突破能夠開辟產品的溢價空間,而國內的消費者也樂于為先進價值買單,以此激勵更多企業轉向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規避低效內卷。
這無疑是對中國“新供給側改革”的一次有力響應。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章俊近日撰文指出,面對更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2025年以來中國經濟基本面韌性十足。不過從供需格局來看,結構性產能過剩、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仍與2024年相仿。工業增長中樞依然顯著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供需缺口未顯著收窄。章俊因此認為,促進物價合理回升成為重中之重,中國正在等待一場“新供給側改革”。
YU7的爆發式成功,或許正是這場“新供給側改革”在微觀層面的成功預演。其展現出來的巨大潛力,讓市場清晰觸摸到中國經濟正在孕育的全新脈搏:它超越傳統周期,掙脫同質化內卷的桎梏,由先進技術與產品驅動,以強勁內需為基石,并由消費者信心與信任堅定背書,展現出樂觀的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