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電商領取《1000份電商運營干貨案例》
作者 | 張逸 報道 | TOP電商
瑪莎拉蒂, 這個 曾出現在名媛朋友圈和總裁劇里的豪車,如今跌到了38.88萬元一輛。
對于曾經高居云端的“意式三叉戟”來說,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數字。
十幾年前,能擁有一輛瑪莎拉蒂,意味著某種階層的象征、某種社交資本的門檻。而現在,它成了二線BBA車主咬咬牙就能觸及的“特價豪車”。
就在價格跌穿豪車底線的同一時間,小米汽車卻高調宣布:上市15個月,交付超30萬輛。
這個成立還不到四年的新勢力,靠一輛YU7,撕開了燃油車與新能源之間的裂縫。
豪車降價、新勢力爆單,一冷一熱之間,不只是品牌的浮沉,更是時代的更替。
小米YU7在起飛,
瑪莎拉蒂在跳水
今天 (7月11日) ,雷軍發微博宣布,小米汽車累計交付突破30萬輛。
同時, 雷軍表示,“感謝所有車主朋友們的信任,我們將持續努力,用十倍投入認真造車。”
圖源:微博
不到一年半時間,30萬臺,這個速度遠遠超過了蔚小理的起步成績,也正式讓小米汽車成為最年輕的“頭部新勢力”。
與此同時,有 消息 顯示 ,瑪莎拉蒂Grecale SUV,在上海某門店報價低至36.96萬元,比原價直降近30萬。
圖源:抖音@上海浦東瑪莎拉蒂
要知道,這款車的原定市場定位是65萬元級別的“豪華運動SUV”,過去是明星、名媛、微商朋友圈里最常見的“成功象征”。
如今卻落到了和理想L8、騰勢N7、甚至高配比亞迪漢同一個價格段。
更魔幻的是,這種“骨折價”已經不是瑪莎拉蒂第一次出現了。
2023年,多地經銷商就因庫存高壓大幅降價售車,而品牌方則默契地將鍋甩給“渠道包銷”。
但消費者的感受卻很直接 , 原來豪車,也會大甩賣。
而與此同時,小米YU7首發當晚的表現,用“爆”都顯得溫和 :18小時鎖單24萬輛,一夜賣出600億產值,二手平臺甚至一度出現“加價轉單”的奇觀。
圖源:微博
在一些城市,小米線下門店單日試駕預約超800人,排隊像是回到了iPhone 4發布的年代。
在中國,豪車一度是稀缺品。
十幾年前,BBA剛剛大規模進軍中國市場時,瑪莎拉蒂、法拉利、保時捷更像是富豪朋友圈的“身份認證”。
那時的瑪莎拉蒂,一個月能賣掉1000多臺,明星代言、微商打卡,市場聲量一度碾壓賓利。
2017年,瑪莎拉蒂在中國的銷量達到1.45萬輛,一躍成為其全球第一大市場。但也是從那年開始,豪車的“魔法”開始失效。
2018年,銷量下滑至1.1萬輛;2023年,只剩1228輛;2024年前5個月,僅售出384臺。同比暴跌44%,仿佛踩了油門的倒擋。
再看YU7,哪怕25萬元起售價不低,卻依靠智能化、舒適性和品牌情緒,殺出了擁擠紅海。
值得玩味的是,YU7的女性購車用戶比例超過30%,是行業平均的兩倍以上。
圖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換句話說,它在一群原本不關心汽車的群體中,點燃了“擁有欲”。
而瑪莎拉蒂呢?靠姿態賣尊貴,靠歷史賣身份,卻在智能化與新能源時代里顯得老邁遲鈍。
曾經以引擎轟鳴為傲的它,如今連一個OTA系統都做得磕磕絆絆。
不得不讓人感慨, 時代真的換了。
國產高端,不再低聲下氣
當小米YU7引爆中產消費熱情時,更昂貴的國產新能源車,也在一步步試探傳統豪車的“禁區”。
比亞迪旗下仰望品牌,目前U7、U8、U9三款車覆蓋了60—160萬的區間,累計銷量已破萬,成為首個銷量過萬的國產百萬級車系。
江淮與華為合作推出的尊界S800,起售價超70萬元,上市19天大定破5000臺;問界M9,平均成交價超過46萬元,單月銷量輕松破兩萬。
過去是“賣不動才降價”,現在是“越貴賣得越好”。
更值得注意的是,小米YU7在產業鏈端的主動策略,甚至開始影響整個制造業生態。
小米將供應商賬期縮短到45—60天,極大緩解了中小配套企業的現金流壓力。
同時,其智能工廠的良率已達全球一流水準,被業內稱為“工業智造的新樣本”。
當老豪車還在靠品牌故事苦苦支撐定價權時,國產車已經用智能、顏值和體驗,奪回了消費者的信任感。
事實上,瑪莎拉蒂的問題不是降價,而是沒有理由支撐自己的“貴”。
隨著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在過去5年重新定義“科技感”和“豪華感”,傳統豪車的那套套路逐漸變得廉價:
不能語音交互、不支持車機互聯、售后體驗拉胯、OTA更新形同虛設……這些毛病,曾被豪車用戶忍著“牌面”接受,如今只會成為新的吐槽點。
當你花100萬買車,卻發現別人花60萬已經享受到更好的體驗,“豪車”這個詞自然就變味了。
不只是瑪莎拉蒂,法拉利、勞斯萊斯、賓利、阿斯頓馬丁……全線遇冷。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5月,賓利、勞斯萊斯、法拉利、蘭博基尼、阿斯頓·馬丁的累計進口銷量分別為884輛、289輛、300輛、157輛、120輛,分別下滑20%、23%、14%、39%、2%。
圖源:微博
連奔馳、寶馬、奧迪都頂不住了。過去一年,它們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跌幅分別為7%、13%、10%。
這個數字,過去是只有自主品牌才會有的“陣痛”。
真正的危險,不是降價,
而是被遺忘
汽車圈有一句話:價格是面子,是車企自己定的;銷量是里子,是消費者給的。
當一個品牌靠降價求生,而另一個品牌靠創新拉漲,那勝負就已經分出。
過去十五年,是豪車種下夢想的年代,朋友圈里跑的都是保時捷、瑪莎拉蒂,誰家曬出個蘭博基尼,立馬點贊過萬。
而現在的內容平臺,熱搜上出現的,是仰望U8涉水過河、問界M9自動泊車、小米YU7變道不點燈也不被罵……
圖源:小米汽車
這是時代真正的轉向 , 即 從“車標社交貨幣”,轉為“技術信任標簽”。
在品牌躍升這條路上,自主新能源找到了加速的辦法。
當然,我們也看到,許多國產高端品牌還在靠“對標BBA”來展示實力。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對標”,已經不是仰望的方向盤,也不是YU7的后視鏡,而是全球市場的賽道起點。
至于那些在巔峰回憶里沉睡的豪華車品牌,還愿不愿意“像牲口一樣活下去”?
那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了。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最新電商行業資訊,盡在【Top電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