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最近的一系列動作,再次掀起中歐關系的波瀾。就在歐盟與美國即將達成貿易協議、對中國釋放出強硬信號之際,馮德萊恩卻意外遭遇歐洲議會的彈劾程序。一邊高調對華提出三項要求,一邊低調向美靠攏,馮德萊恩的多面姿態引發廣泛關注。
面對歐盟內部的質疑與外部的壓力,這位歐盟掌舵者的政治命運,正走到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彈劾風波的導火索,來自一份由羅馬尼亞議員皮佩雷亞發起的不信任決議。
這份決議列出了歐盟委員會在處理1500億歐元國防融資計劃以及數字服務法資金安排方面,存在“透明度不足”的問題。決議獲得72名歐洲議員附議,并被安排于7月10日進行表決。
雖然最終通過的可能性不大,但作為十年來首次針對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公開彈劾,該事件已然引發強烈政治震蕩。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在社交媒體上發圖諷刺,配文寫道:“是時候離開了。”
就在彈劾程序啟動的關口,馮德萊恩卻選擇對中國攤牌。她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不僅再次渲染所謂“中國威脅”,還罕見地提出三項具體要求,試圖將歐中關系引向“再平衡”的方向,并強行將中俄合作、市場準入、稀土出口等議題納入談判范圍。
第一個要求,是要求中國“停止支持俄羅斯”。馮德萊恩聲稱,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經貿聯系,正在為俄方提供戰爭經濟支持,影響了歐洲的安全與穩定。
她提出,中國如果想與歐盟保持良好關系,就必須對俄羅斯“切割”,并明確譴責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
第二個要求,是要求中國解決所謂“產能過剩”問題,并擴大對歐洲商品的市場準入。馮德萊恩表示,中國對外出口規模龐大,已形成對全球市場的“沖擊”,而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面臨“系統性障礙”,貿易順差持續擴大,令歐盟難以承受。
第三個要求,是要求中國放松對稀土的出口限制,并加強對歐盟的稀土供應保障。馮德萊恩提到,歐洲制造業高度依賴中國稀土供應,當前中方的出口許可制度對歐盟企業形成“沖擊”,歐盟希望中方給予更多便利,以維持其新能源和高科技產業鏈的穩定。
面對這三項要求,中國的回應可謂斬釘截鐵。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指出,中俄之間的正常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受到任何外部干擾。中國在俄烏問題上的立場始終如一,堅持勸和促談、推動政治解決,從未偏袒任何一方,也未向任何沖突方提供武器支持。
對于所謂“產能過剩”和“市場準入”的指責,中方立場同樣堅定。中國市場始終秉持開放、公平、透明的原則,歐洲企業在華發展多年,早已深耕本地化經營。
無論是汽車、高端制造,還是奢侈品與零售,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不斷擴大。將自身企業競爭力下降、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歸咎于中國,既缺乏事實依據,也無法自圓其說。
至于稀土出口,中國的態度也從未含糊。中方出于資源保護、環境治理和國家安全等多重考慮,對稀土出口實行必要管理。
王毅外長在此前訪歐期間已明確表示,只要申請合理合法,歐盟企業的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滿足,中方也已為歐方設置快速審批通道,體現出積極合作的誠意。
馮德萊恩此時拋出對華強硬言論,不僅是在為自身政治生涯博取“強勢”形象,也被解讀為向美國“納投名狀”。就在她發表演講的同時,美國正推動對14國發出關稅威脅信函,韓國、日本均未能幸免,唯獨歐盟“意外”被豁免。
有媒體披露,美國已與歐盟接近達成一份貿易協議,維持10%的基準關稅,并排除部分敏感行業,如航空、酒類、鋼鋁與汽車。歐盟的“幸運”并非偶然,而是其對美妥協的結果。
在當前中美博弈背景下,歐盟在中美之間的平衡愈發困難。一方面希望借助中國龐大的市場推動增長,另一方面又無法擺脫對美國安全與經濟紐帶的依賴。
馮德萊恩在演講中多次提及“去風險化”“再平衡”等概念,實質上是在復制美國的對華戰略邏輯,試圖在政治上討好華盛頓,在經濟上繼續搭乘中國的“快車”。
矛盾之處在于,歐盟一邊批評中國“產能過剩”,一邊又要求中方提供更多稀土;一邊要求中國切斷與俄羅斯的聯系,一邊又在氣候、清潔能源等領域尋求與中國擴大合作。這種一邊敲打、一邊索取的策略,注定難以奏效。
中方已明確表態,合作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不能只有一邊提要求,另一邊被動配合。
中歐建交五十周年之際,原本是深化合作、推動共贏的重要節點。面對全球經濟疲軟、地緣政治動蕩,中歐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理應攜手應對挑戰。但馮德萊恩此番表態,無疑給即將到來的中歐高層交流蒙上陰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馮德萊恩提出的三項要求中,唯一沒有引發中方強烈反應的,是關于氣候與全球議題的合作。她在演講中稱,中國在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已超過9000億美元,是全球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歐盟希望在氣候變化、環境治理等方面與中國加深合作,實現“雄心勃勃”的成果。
中方對此一貫持開放態度。中國致力于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推進“雙碳”目標,愿意與包括歐盟在內的各方在全球議題上加強協作。但這種合作不應被政治條件所綁架,更不應成為對中國施壓的工具。
馮德萊恩的講話中,也不乏對中國的肯定,她稱中國既是“堅定競爭者”,也是“重要合作伙伴”。這種矛盾表達,反映出歐盟在對華政策上的搖擺與糾結。
既想借助中國穩定經濟,又懼怕中國崛起帶來的戰略影響,歐盟身上的兩面性在馮德萊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面臨彈劾風波,馮德萊恩希望通過強硬姿態轉移焦點,但這一策略是否奏效尚難判斷。中方的斬釘截鐵,既是對歐盟不合理要求的回應,也是對世界的一種宣示:中國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脅迫,也不會為他人的政治算計買單。
如果歐盟真心希望中歐關系行穩致遠,就應摒棄意識形態偏見,放下居高臨下的架勢,回到平等對話、務實合作的正軌上。否則,未來的中歐關系不僅難以實現“再平衡”,只會面臨更多“再撕裂”。
在風云變幻的國際舞臺上,誰能真正堅持理性、冷靜和獨立,誰就能贏得未來。馮德萊恩的選擇,關乎歐盟的戰略方向,也影響著全球合作的格局走向。中方已經表明態度,接下來就看歐盟是否有足夠的智慧與誠意,邁出正確的一步。
信息來源:
[1]馮德萊恩對中國提出三項要求,外交部回應 環球網
[2]馮德萊恩對中國提出三項要求,外交部回應 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