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2025年7月6日,中國財政部發布通知,對預算金額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采購,排除歐盟企業參與,非歐盟企業提供的歐盟進口器械占比不得超50%。這是對6月歐盟限制中企參與其500萬歐元以上醫療器械公共招標的直接回應。
港口(資料圖)
2024年4月,歐盟啟動對中國醫療器械采購市場的調查,2025年1月發布報告稱中方存在“歧視性”措施,將中歐醫療器械貿易逆差轉為順差歸咎于此。6月2日,歐盟成員依據《國際采購工具》(IPI)投票通過決議,未來5年禁止中國企業參與價值超500萬歐元的歐盟醫療器械公共招標。
歐盟聲稱中國在公共采購中存在“本地化導向”,如設置“異常低”報價、限制進口設備數量等,使歐洲企業處于不利地位。但事實上,長期以來歐洲醫療器械企業在中國市場享受開放紅利,深度參與中國醫療體系建設并取得顯著發展,歐盟此舉與自身倡導的開放市場原則相悖。
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中歐醫療器械貿易額達418.22億元,其中中國出口額253.35億元。歐盟僅因貿易差額變化就采取限制措施,忽視了中國醫療器械產業技術提升、成本優勢等因素,也未考慮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實際情況。
中國財政部的反制措施明確針對歐盟進口醫療器械,在華歐資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受影響,體現了“區別對待”原則。預算4500萬元人民幣的門檻設置,既對應歐盟的500萬歐元標準,又避免對中小型采購項目造成沖擊。同時,規定非歐盟企業提供的歐盟進口器械占比不超50%,且僅在歐盟產品為唯一選擇時例外,兼顧了采購實際需求和公平競爭。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歐方單邊措施損害中方企業利益,破壞公平競爭,中方堅決反對。中方始終主張通過對話磋商解決分歧,但歐方一意孤行,中方不得不采取對等措施維護合法權益。這一立場得到歐盟中國商會的支持,商會指出歐方做法加劇經貿關系復雜性,呼吁重新審視措施的必要性。
馮德萊恩(資料圖)
隨著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的快速發展,國產產品在中低端領域占據優勢,高端領域也逐步突破,對歐洲企業形成競爭壓力。2022年中國醫療技術市場價值達1350億歐元,且持續增長,歐盟既想分享中國市場紅利,又不愿面對公平競爭,試圖通過限制措施保護本土產業。
近年來,歐盟對華政策逐漸向美國靠攏,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在中美歐戰略對抗加劇的背景下,歐盟頻繁動用貿易救濟措施,如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等,此次醫療器械限制是其保護主義政策的延續。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中歐經貿關系,也與全球自由貿易潮流背道而馳。
對歐盟而言,其高端醫療器械如成像設備、人造器官等進入中國大型政府采購項目的難度增加,相關企業市場份額可能下降。對中國企業來說,參與歐盟大型公共招標受限,短期內對輸歐業務造成阻滯。但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出海長期趨勢未變,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醫療器械出口額同比增長4.4%,顯示出較強的韌性。
中國企業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研發投入,提升高端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國產替代。同時,積極拓展東南亞、中東等海外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歐盟企業若想繼續在中國市場立足,可考慮在華投資建廠,融入本地產業鏈,實現本地化生產。
歐盟的限制措施不僅損害中國企業利益,也會影響歐盟醫療機構的采購選擇,增加采購成本,損害歐洲患者利益。中歐醫療器械貿易緊密,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7858億美元,產業鏈深度融合,對抗只會導致雙輸。
汽車生產(資料圖)
中歐在醫療器械領域有巨大合作潛力,雙方應秉持開放、公平、互利原則,通過對話解決分歧,維護多邊貿易體系。中國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希望歐盟恪守市場開放承諾,停止單邊保護主義行為,共同推動中歐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此次中歐醫療器械領域的摩擦,是全球貿易格局變化中的一個縮影。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任何單邊保護主義措施都難以真正解決問題,只有通過平等對話、互利合作,才能實現共贏。期待歐盟能認清形勢,糾正錯誤做法,與中方共同維護中歐經貿關系的良好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