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近期顯然有些措手不及,原本以為通過制裁手段可以迫使中國在稀土領域做出讓步,卻未料到7月6日中國商務部迅速作出回應,直接發布一項禁令,限制來自歐美地區的大額醫療器械項目進入中國市場!
同時聲明,在華運營的醫療設備企業參與招標不受影響,也就是說,此次措施主要針對的是源自歐盟本土的醫療器材。
近年來,中國已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取得顯著突破。此番限制歐盟設備入華,實則是為國產高端醫療裝備騰出發展空間。此舉令歐盟始料未及,陷入被動局面。
稀土資源方面未能如愿獲取優勢,如今自家醫療設備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也大幅提高。歐盟或許未曾深思,自巴統組織成立以來,再到瓦森納協議實施,已對中國相關技術出口限制長達七十余年。如今,終于親身體驗被封鎖的滋味。
?——【·限制歐盟器材進入中國·】——?
2024年7月6日,中國商務部宣布新政策,正式對歐盟此前推出的貿易限制措施作出回應。
由于歐盟率先采取了針對中國的經濟施壓手段,作為反制,中國亦采取了相應的“以眼還眼”策略:
凡單筆金額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的醫療器械采購項目,禁止歐盟企業參與競標(但在中國境內注冊的歐盟企業仍可參與)。
若其他國別企業中標,則合同中所涉及的從歐盟進口的醫療設備費用不得超過總合同金額的50%。
僅在特定情況下允許例外,即當歐盟產品具備獨特功能,其他國家同類產品無法替代時,方可特殊采購。該政策將于2025年7月6日正式生效。
這一消息曝光后,歐盟震驚不已,他們完全沒預料到中方會如此果斷地采取反制措施。
或許歐盟仍抱持舊有認知,認為中國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仍高度依賴西方產品,希望通過貿易壓制達到政治目的。
長期以來,歐美企業憑借其技術領先與品牌影響力,牢牢占據中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主要份額。
德國西門子、荷蘭飛利浦、美國通用電氣等國際巨頭,在核磁共振、CT掃描等高精尖設備領域不僅全球市場份額領先,更是在中國市場長期主導。
若放在數年前,中國或許只能選擇妥協。然而,近幾年來,中國在高端醫療設備產業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以核磁共振成像(MRI)設備為例,目前國產MRI設備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35.1%。
如今國產高端醫療設備品質不斷提升,核心技術日趨成熟,已在多個關鍵指標上具備與國際一線品牌抗衡的能力。
?——【·歐盟也嘗嘗被禁的滋味·】——?
直到現在,歐盟才意識到,中國在這場貿易博弈中并非虛張聲勢,而是真正準備好了應對之策。
歐盟駐華大使豪爾赫?托萊多緊急發聲,試圖緩和局勢,表示歐洲希望中方能夠理解歐洲企業的“擔憂與顧慮”,以此為由解釋歐盟為何出臺前述制裁。
然而,回看6月20日歐盟公布的制裁方案,并無任何協商余地。
該規定極為強硬:中國企業不得參與金額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政府采購醫療器械項目,即便其他企業中標,其中使用中國原材料的比例也不得超過合同總價的一半。
這項政策已于6月30日開始執行,有效期為五年。歐盟原計劃將醫療器械貿易作為談判籌碼,在稀土問題上向中國施壓,結果非但未能達成目標,反而自身遭受重創。
事實上,中國并未全面禁止稀土出口,而是建立了一套規范審批機制。只要各國遵循程序并獲得批準,依然可以從中國進口稀土資源。
可惜的是,歐盟對此不予接受,不僅拒絕承認中國合法合規的管理措施,反而進一步加碼施壓。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為了維護國家利益與公平貿易秩序,不得不采取有力反制。
回顧過往,在全球經濟與貿易體系中,中國曾因產業結構尚未完善等原因,在面對歐美國家的不合理要求時,往往只能選擇隱忍。
但如今形勢已大不相同,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中國在經濟實力與科技水平等方面均已實現質的飛躍。
現在的中國,已有足夠的資本在國際貿易爭端中堅定立場,主動出擊,開展有力的經濟反制行動!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