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豐臺區云崗街道張家墳村智慧農業園,嶄新的日光溫室里綠意盎然,番茄掛滿枝頭,黃瓜青翠欲滴。這個充滿活力的大棚里,活躍著一位特殊的“村長”——80后的張士超。他是鼎儂(北京)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過去一年,他的名片上多了一個更接地氣的頭銜:豐臺區云崗街道張家墳村科技副村長。
這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北京豐臺“科技副村長”機制推動下59位專業人才奔赴56個鄉村的縮影。短短一年間,張士超帶著對北京智慧農業的熱忱和對“國產化技術在關鍵領域突破”的堅定信念,投身農業新質生產力研發。他運用“4小時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的生物技術魔法,悄然改變著云崗街道張家墳村智慧農業園的面貌,為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向高質量發展貢獻青年力量。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納入“三農”工作重點。2025年2月,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示范與生產服務體系作用的實施方案》,提出在未來3至5年內,將完善全市的農業科技和生產服務體系,制定了包括土壤改良與質量提升行動在內的“八項行動”作為重點任務,有效支撐都市型現代農業向高端、高效、高輻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首都實踐中,有一群年輕人,正深入北京豐臺的土地,用智慧讓新質生產力在京郊破土發芽。
技術先行
為土地“診脈”把實驗室“種”進地里
張士超的角色轉型,扎根于豐臺區用創新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積極探索。2024年,豐臺創新推出兼職“金融、科技、法治副村長”機制,通過構建“政校企村”四方聯動模式,精準匹配專業人才與鄉村需求。
2024年6月,憑借在生物技術領域的專長,以及對智慧農業的熱切向往,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張士超正式上任張家墳村科技副村長。他的第一項任務直擊痛點——為土地“診脈”。他把企業實驗室的精密儀器搬進田間并迅速開始工作?!岸麻L當副村長不是掛名,是要把實驗室‘種’進地里?!彼绱嗽忈屪约旱男陆巧?。
脫下西裝,深入田間地頭,張士超很快與村黨總支書記徐紹輝找到了共同語言,共同發現了制約村莊發展的“堵點”:村里寶貴的近300畝農用地亟須科技賦能提升地力。同時,村域周邊堆積如山的枯枝落葉、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處理難,這不僅影響環境,更是資源的巨大浪費。“以前都是傳統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徐紹輝書記坦言,“我們全村正全力以赴地守護著這300畝農業用地,然而僅依靠傳統方法,產量和質量均難有較大的提升空間?!?/p>
“村委會土地資源和科技資源對接不暢,是個大問題,”張士超回憶道,“我的角色,就是要把這座橋架起來?!痹诎l現村莊痛點后,張士超敏銳地意識到,自己企業的技術專長——尤其是其突破外國壟斷,自主研發的“高溫快速酶解技術”——與張家墳村的需求高度契合?!拔覀儙е閼炎鲩_先河的事,就想讓技術真正扎根土地?!睆埵砍莱龀跣摹?/p>
變廢為寶
酸土養成沃土 新生孕育旱稻奇跡
從企業董事長轉變為科技副村長,張士超依舊保持著在企業中雷厲風行、說干就干的底色。他積極推動自己創立的鼎儂(北京)生物科技公司與張家墳村深度合作。很快,張家墳村智慧農業園鼎儂(北京)生物科技博士工作站在智慧農業園內落地——從76歲的首席研發專家到80后的海歸,他們共同開啟了基于張家墳村土壤結構的定制研發,企業與村委會雙方共同成立了“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處理中心”。
與此同時,張士超帶來的核心武器,是其公司自主研發、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高溫快速酶解技術”。這項技術的神奇之處在于,它能在短短4小時內,將各種農業有機廢棄物高效轉化為符合國家標準且養分含量優于標準的高品質有機肥。
“這就像給廢棄物施了加速分解的‘魔法’,”張士超形象地比喻道,“以前幾個月處理不了的難題,現在4小時搞定。極大地提升了有機肥生產效率,更加綠色地提升地力,也為農作物生產提供了更加綠色的環境?!?/p>
然而,將這項“魔法”真正融入土地,卻非易事。當張士超帶領團隊深入田間,試圖用快速轉化的有機肥改良土壤時,現實的挑戰紛至沓來。智慧園區的滴灌土地普遍偏酸,pH值不到5,而作物生長需要中性偏堿的環境。
如何精準調配有機肥配方,既能中和酸性,又不破壞土壤平衡?這成了團隊的第一個“硬骨頭”。實驗室的數據與田間復雜的變量不斷碰撞,每一次優化都需要反復論證?!盀檎{配方研討到半夜是常態,一開研討會就三小時起步。”張士超回憶道,“最終,我們根據土壤情況因地制宜,鎖定羊糞腐熟有機肥方案,既要控制用量又要補充堿性。”
更大的考驗來自讓土壤接受天氣的考驗。去年的一次寒潮,一些大棚里未經土壤改良的黃瓜苗幾乎全軍覆沒?!暗梦覀冇袡C肥改良過的地塊,苗硬是扛住了?!睆埵砍恼Z氣中帶著自豪,“植物‘吃’飽了養分,抗寒能力就是戰斗力?!边@場意外的“寒潮測試”,讓村民和技術團隊都親眼見證了科技賦能土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抗風險能力。
這項新技術帶來的改變立竿見影,徐紹輝書記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伴L期困擾我們的廢棄物處理難題解決了!”徐紹輝高興地說,枯枝落葉、秸稈不再是負擔,而是寶貴的資源,直接還田或制成有機肥,為農業的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富含養分的有機肥源源不斷還田,顯著提升了土壤的肥力、改良了土壤結構。徐紹輝解釋說:“我們村的地很多是復墾地,從外地引入的土壤基礎并不理想。通過科技手段的改良、秸稈還田以及精準施肥,土壤質量逐年提升,跟‘養地’似的。”
“有了和張家墳村的深度合作,現在我們的技術,為不同土壤、作物定制解決方案?!睆埵砍硎荆谠趶埣覊灤宓穆涞貙嵺`,如今,這項“高溫快速酶解技術”已在全國通用:無論是新疆棉稈、廣西木纖維超高的中藥殘枝、貴州的板藍根藥渣,還是重慶辛辣的火鍋廚余,“4小時內統統變廢為肥”。據了解,目前技術已應用于秸稈還田周期優化,以適配南北方多季種植。
肥沃健康的土壤,為嘗試新作物奠定了基礎。在豐臺區農業農村局指導和科技副村長的技術加持下,張家墳村智慧農業園從2023年開始引種“天隆優619”旱稻。當年,旱稻畝產就達到了865斤?!斑@在北方,尤其是北京,絕對是驚喜?!毙旖B輝強調,“以前這塊地種玉米、小麥,產量只是合格水平。這旱稻不僅高產,還比傳統水稻節水約70%。”
看著今年長勢更佳、豐收在望的旱稻試驗田,徐紹輝表示,這一產量的提升,和科技副村長帶來的土壤改良技術有密切聯系:“張士超團隊提供的土壤檢測和定制化有機肥補充方案是關鍵。旱稻缺什么,就精準補充什么樣的有機肥,這是科技加持的力量。因為地力提升,西紅柿和黃瓜,口感特別好,是從前的味道!”
理念更新
用數據說話 讓新農人信服
北青報記者在園區洽談室看到,得益于科學技術支撐,張家墳村智慧農業園已榮獲有機認證標識。同時,它作為全區正建設的4處高科技數字農業集群之一,為豐臺區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了“土壤”。
技術推廣成為撬動青年新農人理念更新的關鍵支點。“村里新農人很多是80后和90后?!边@些青年農人給張士超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初,他們堅守著傳統技藝,在悶熱的大棚里、秸稈還田的研討會上,這些充滿干勁卻固執的年輕人偶爾忍不住質疑:“你這技術靠譜嗎?”
直到某天,青年新農人被帶到實驗室的展架前。他們看到燈光下兩株番茄的根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用技術種植的根須茂密如“老翁的胡須”,而普通種植的則僅掛著幾根“禿須”。喧嘩的大棚內,青年們親手觸摸了須根的厚度心服口服,“與青年新農人溝通尤其要講究方法,用數據說話,讓大家信服。”
自那以后,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加速了年輕人精耕細作的技術提升,輔以土壤pH值監測、4小時變廢為肥的硬核技術,將爭論轉化為合力,他們一道扎進新質生產力的土壤最深處。
采訪時,一只蜜蜂停留在張士超的白大褂上。他介紹,每個大棚約有5000只蜜蜂,是智慧園區生態農業體系的關鍵一環?!拔覀儾捎萌斯ぽo助、環流風機與蜜蜂授粉結合的方式,讓農業生產更貼近自然?!?/p>
盡管尚未實現大規模量產及市場流通,張家墳村智慧農場以定制化、高品質為定位,主攻研學基地和觀光采摘?!翱萍纪度敫摺a量有限,走批發市場不現實,但帶孩子體驗有機采摘、參與研學的模式很受家長歡迎。”在這里,科技農業的魅力轉化為觸手可及的趣味體驗。最受孩子們喜愛的“陽臺農業”靈感便來自一位村干部的巧思——他鼓勵張士超和團隊培育盆栽茄子,“孩子能捧回家種在陽臺上!圓茄子結出來比拳頭大,澆水就能吃。”這種可移動的“迷你農場”,讓都市家庭也能感受收獲的喜悅。6月的一周,40多個家庭集體采摘時,大棚里充滿了歡笑。這些鮮活的瞬間,正是科技農場用土地書寫的接地氣的“自然啟蒙課”。
“科技副村長不只是稱呼,它更是承載著責任?!睆埵砍绱硕x新身份。與企業致力于研發高價值產品不同,作為科技副村長,科技的效益不僅體現在提高畝產量上,更直接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最讓村民開心的是,近兩年春節,張家墳村的1500位村民享受到了沃土孕育的有機福利?!敖衲甏汗澢?,我們給村民發了大禮包,都是年夜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本地產的韭菜和芹菜讓大家包頓餃子,還有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以及10斤自產的有機旱稻米。”徐紹輝介紹,得益于土壤肥力的提升,2024年張家墳村種植了120畝旱稻,收獲近6萬斤大米,其中1.5萬斤發給了村民,“讓大伙兒年夜飯吃的都是咱園子產的放心菜、優質米,這也是村黨總支和科技副村長帶頭的成果?!?/p>
推動轉型
用科技讓更多村子迸發活力
眼前的成功只是起點。站在充滿生機的園區里,張士超指向規劃中的土地說:“今年,我們將依托科研力量,在這里建成全市首個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示范園,把這項‘4小時變廢為寶’的技術更系統化、規?;卣故竞蛻?,推動農業低碳轉型。”他的目光更長遠,規劃著打造推動村莊高質量發展的“三個一”科技引擎:“打造一座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示范園,成為技術推廣和農業低碳轉型的樣板;升級現有的博士工作站,持續引入尖端技術和人才;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對園區環境、作物生長、資源循環的智能化管控。”
徐紹輝對此充滿期待,他心中還有一個愿景:“我們這300畝地的目標是要能保障整個云崗街道約5萬人一周的米面糧油蔬菜供應。科技,就是我們實現這個目標的底氣?!?/p>
與此同時,張士超“協調企業與區域經濟”的職能讓他更深入鄉土。他希望以張家墳村的“無廢循環”為起點,為首都都市型現代農業向高端、高效、高輻射方向升級貢獻青年智慧。他正依托豐臺“科技副村長”機制,聯合玉泉營、青創村的科技副村長們組建跨村聯盟,讓處理中心共享、技術互通,讓集體經濟優勢嫁接科技產生更多能量。張士超表示,“我們希望用青年人的智慧和科技讓更多村子的集體經濟迸發活力,把分散的綠色技術聚成照亮京郊的低碳之光。”
盛夏7月,張家墳村智慧農業園熱浪裹挾著蓬勃生機。青年智慧與鄉村的雙向奔赴,不僅點亮了張家墳村的智慧田園,更在每一株拔節的作物上,映照著科技賦能與人才耕耘下,京郊沃野的希望圖景。
成長
張士超:希望我們的技術能為首都農業升級出點力
從董事長到科技副村長,張士超以青春智慧投身鄉村振興,“推動農業增效、為農村注入活力、為農民增加收入”成為他的工作愿景。“我們希望用我們的技術,把更多園區的枯枝落葉、園區的瓜秧菜稈全變成有機肥,幫更多村子自己處理垃圾、自己養肥土地——讓這種小技術也能為首都農業升級出點力?!?/p>
對他而言,董事長與科技副村長的角色轉換,早已游刃有余。上午在外地洽談公司項目,中午飛回北京直奔張家墳村的智慧大棚測量土壤數據,這已成為家常便飯。接待考察團時,他的開場白總是那句“歡迎來到我們村!”在他心中,董事長與科技副村長的雙重身份,在忙碌的腳步和沾滿泥土的褲腿間悄然融合。
內存
“青苗培優”計劃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新思路
張士超的實踐是豐臺區探索人才賦能鄉村新路徑的一個縮影。據悉,豐臺區正積極整合資源,以科技為引擎,努力蹚出一條具有首都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該區在“科技副村長”先行先試的基礎上,正將人才振興的“青苗培優”計劃推向體系化、規?;1鼻鄨笥浾吡私獾剑刂聊壳埃S臺區56個村已配備59名科技副村長,這些年輕人都來自高科技企業,為豐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許多新思路?!八麄冇械氖嵌麻L、總經理,有的專攻智能機器人,有的來自豐臺科技園高精尖企業,為豐臺發揮集體經濟優勢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很多想法。”豐臺區委農工委副書記陳虎翼告訴北青報記者,“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發展的‘硬支撐’?!?/p>
2024年6月25日,豐臺區“青苗培優”計劃創新發布活動在云崗街道張家墳智慧農業園區舉辦。作為全市首創,“青苗培優”計劃依托“副村長機制”,通過系統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其核心是以招聘村級“管培生”模式,招聘的崗位涵蓋多媒體運營、招商運營、宣傳策劃、運營管理、工程開發、網絡管理、企業運營等崗位,豐臺區希冀系統化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人才,為都市型現代農業向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新鮮力量。
統籌/李澤偉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益
編輯/汪浩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