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厝續”檢察文化品牌內涵: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為《福州古厝》一書作序。在福州方言中,"厝"意為房屋;"續"與"序"諧音,有傳承賡續之意。"厝續"表達福州檢察機關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當年開創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立足檢察公益訴訟等職能,接續持續永續守護福州古厝、守護千年名城、守護歷史文脈。
《福建法治報》2025年7月10日頭版刊發
坐擁2200多年歷史的閩都福州,從明代起便一直是福建的省會,擁有曇石山、船政、三坊七巷、壽山石等四大文化名片,從這里走出了林則徐、沈葆楨、嚴復等一批歷史名人。三山兩塔之間,閩都千年文脈更是綿延流淌,古厝祠廟、長橋深巷,承載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基因與家國情懷。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為《福州古厝》作序,提出:“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無論是在地方考察還是國際交流活動中,他都牽之念之。福州市檢察機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匠心獨運地打造“厝續”檢察文化品牌,以檢察力量精心守護城市記憶,讓古厝這一凝固的歷史于新時代重煥蓬勃生機。
厝韻新生——守護家國情懷的精神地標
福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倉山區,陽歧嚴復故居、林森公館等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的名人故居,曾經歷過一場意義非凡的風貌煥新。
時間回溯至2023年9月,倉山區檢察院在履職過程中發現部分文物存在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陽歧嚴復故居的消防設施配套不全,林森公館缺乏無障礙設施,林之夏故居墻體出現開裂現象……“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直觀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關鍵載體,保護工作刻不容緩?!背修k檢察官表示,該院迅速組建辦案團隊,聯合文物保護專家展開全面細致的排查,最終發現共計11處文物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林森公館”于1992年被公布為福州市名人故居,200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針對文物保護工作涉及部門眾多、職責交叉復雜的難題,倉山區檢察院組織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相關部門共同商討應對之策,通過清晰界定職責、明確工作任務,有效凝聚起文物保護工作合力。
在隨后的三個月時間里,檢察機關深入開展調查核實,依法向3個監管單位發出檢察建議,推動落實修繕保護工程:陽歧嚴復故居全面更新消防設施,林森公館增設無障礙通道,林之夏故居完成結構性加固。與此同時,對全區95處文物保護單位同步制定應急預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專項行動還吸引了20余名志愿者加入,同步開展日常巡查。志愿者林先生感慨道:“能夠參與到這些見證歷史的文物保護工作中,深感使命在肩?!?/p>
近年來,福州市檢察院積極探索構建文物長效保護機制,針對文物坍塌破損、消防安全隱患、無障礙設施不規范等問題,通過實施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牽頭辦理系列案件,充分運用公開聽證、圓桌會議等法律監督手段,督促相關部門強化協作、依法履行職責,切實推動名人故居的修繕保護工作,讓人文物華得以更好地傳承延續。
如今,修繕一新的名人故居重現歷史風貌,轉型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賦能文旅經濟發展,成為展示閩都千年文化魅力的窗口。
祠光重耀——激活歷史文脈的信仰薪火
在晉安區鼓山風景區,曾有一座墻體斑駁、年久失修的建筑——五賢祠。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它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五賢祠始建于1855年,用以祭祀五位明末福州能人志士,是傳承五賢精神的重要載體。
歲月流轉,五賢祠幾經興廢,1997年重修后又陷坍塌困境?!拔奈锉Wo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如果不對五賢祠進行及時修繕,這座古跡或許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晉安區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吳禎董感到憂心。
晉安區檢察院檢察官用無人機航拍五賢祠破損情況
2024年,福州市檢察院運用磋商機制,成功推動職能部門啟動五賢祠修繕工程。此舉不僅完成了建筑本體的搶救性修復,更促成了一個關鍵性成果:協同相關單位制定出臺《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協作配合機制》。該機制旨在提煉個案辦理經驗,強化部門協作,為系統化解決文物保護難題提供制度框架。以此為基礎,福州市檢察院在全市范圍內部署專項行動并組織專題研討,推動類案治理,成效顯著。
在永泰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坂厝公益保護案便是多部門協同、全鏈條保護的鮮明例證。
下坂厝內精美的鎏金鏤雕格扇曾兩度被盜。永泰縣檢察院在辦理該盜竊案時發現,被盜格扇未進行文物等級鑒定——這不僅暴露出日常監管的薄弱,更影響案件準確定性量刑。
針對這一監管短板,該院迅速成立“刑事檢察+公益訴訟”跨部門辦案組,一方面,通過刑事手段嚴厲打擊盜竊犯罪,最終促使被告人刑期由7個月改判為3年8個月;另一方面,同步啟動公益訴訟程序,精準督促監管部門依法履職,及時完成文物等級鑒定工作,實現了刑事打擊與公益保護的雙重效果。
有了多個案件的前期探索,福州市檢察機關逐步摸索出“檢察監督+協同共治”的工作模式:在辦理涉文物刑事案件時,同步審查公益訴訟線索,組建跨部門辦案團隊,運用刑事偵查監督、自行補充偵查、刑事抗訴等多種監督手段,加大對盜竊文物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時,通過公益訴訟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全面、有效履行職責,更好推動文物保護監管和活化利用工作。
每一處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福州市檢察機關“福州古厝”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專項活動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已成功推動修繕古建筑176處,其中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3處。
古橋煥彩——筑牢聯通古今的法治坐標
福州自古因水系發達而津梁遍布。在臺江區,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星安橋等七座古橋靜臥河岸,它們不僅銘刻著老臺江人的記憶鄉愁,更是古樸文藝的建筑景觀。
臺江區檢察院通過公益訴訟專項監督,為這些文化瑰寶構筑保護屏障。檢察官調查發現,星安橋因野生榕樹根系侵入導致橋體變形,面臨崩塌風險。
為此,檢察機關深入開展調查取證,全面、精準地記錄古橋受損狀況,并邀請文物保護專家評估確認危害程度,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區相關監管部門履職盡責。
針對星安橋西側欄板斷裂加劇及“保橋還是保樹”的爭議,檢察機關組織多場專家論證會,凝聚專業智慧,最終形成科學保護方案。當整改效果未達預期時,臺江區檢察院又果斷依法提起全市首例文物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有效推動文物保護部門加快修繕進程,彰顯法律監督剛性。
星安橋修繕工程竣工并通過驗收
如今,星安橋修繕工程早已告竣,侵入橋體的榕樹得到科學移栽,往昔危橋已融入街區,煥發新生,成為一道連接古今的風景線。
星安橋個案的依法保護,為處理類似案例提供了工作啟發。實踐中,植被入侵、違規建設等威脅古橋安全的問題并非孤例,其根源往往在于文物本體保護范圍與周邊環境管理的權責界定不清、標準模糊。
為從源頭上預防此類風險,福州市檢察機關積極協同審判機關深入調研論證,推動制定出臺《福州市市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本體范圍及周邊環境綠化管理工作導則》,明確不可移動文物本體保護范圍周邊環境綠化工作要求,有效堵塞管理漏洞,為包括古橋在內的文物協同治理與長效管護提供制度保障。
從名人故居的精細修繕到古橋古厝的系統治理,福州市檢察機關以創建“厝續”檢察文化品牌為契機,充分發揮刑事檢察、公益訴訟檢察職能作用,在司法實踐中推動實現從“文物保護”到“文脈傳承”的價值升華。當陽歧嚴復故居成為文化交流平臺,當五賢祠重現雅韻,當古橋群落融入城市文旅版圖,這些歷史遺存正以法治為基,在新時代續寫閩都文化的生生不息,成為司法之力守護文化根脈、堅定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
來源 | 《福建法治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