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2天后,遭受執政重創的石破茂最終還是決定辭職,與此同時,日本新首相人選已冒頭,對華態度很強硬。那么,日本此次政壇風波經歷了什么?下任首相又會是誰?
7月21日,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出爐,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大敗——其在參眾兩院席位都未能過半,徹底淪為“少數派”。可以說,這種局面對首相石破茂構成實質性威脅。
此前,石破茂在選后還試圖堅守崗位,他在21日的記者會上向公眾致歉,表示雖然敗選,但仍希望繼續執政,以避免政治混亂。但現實比他想象得更復雜,選舉結果公布后的第二天,自民黨內已有多個派系發起“逼宮”行動。不少年輕議員開始籌集簽名,要求召開懇談會,公開討論罷免總裁的可能性。這些人認為,石破茂未能為選舉慘敗承擔責任,已經失去領導能力。
根據自民黨黨章,要罷免黨總裁,必須獲得國會議員和地方代表過半數支持。這本身并不容易,但這次不同,其黨內反彈的廣度和強度明顯超出了預期,包括前政務調查會長萩生田光一、經理局長佐藤勉等重量級人物,都私下表達了換人執政的想法。有自民黨高層甚至放話稱,“應當把政權讓給在野黨”;在地方層面,比如高知縣自民黨聯合會,也正式向黨本部提交辭職請求。這種全面壓力之下,石破茂想硬撐也變得更加艱難。
更現實的問題是,他已經喪失了民意支持。共同社最新民調顯示,石破內閣的支持率跌至22.9%,創下新低;不支持率則飆升到65.8%。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他應為敗選負責并主動辭職,這種情況下,他繼續留任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可能加劇黨內分裂。
于是在思考了2天之后,當地時間7月23日,日本《每日新聞》披露,石破茂已經正式決定辭職。如此一來,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眼前:誰將接任?綜合來看,目前日本輿論場上呼聲最高的,是前經濟安保大臣高市早苗。根據《讀賣新聞》和日本電視新聞網NNN的聯合民調,她的支持率為26%,高于小泉進次郎的22%和石破茂的8%。但值得警惕的是,高市早苗在對華問題上,她的態度十分強硬。
此前接受《產經新聞》采訪時,她聲稱“臺灣的突發事件是對日本的威脅”,并主張與美國聯合應對。她還曾公開支持蔡英文,并明確表達愿意與其會面。分析來看,高市早苗的主張并不復雜:對美依附、對華強硬。在她看來,日本外交應當建立在日美同盟基礎上,美國是“最可靠的伙伴”。
這種立場讓她在黨內右翼勢力中獲得支持,尤其是網絡右翼對她的追捧極為熱烈,就比如在推特等平臺上支持高市早苗的聲量遠遠大于批評者,當然,社交平臺的熱度并不等于現實選票,決定她能否出線的,依然是黨內的實際博弈。
而且,高市早苗并非唯一熱門人選,其對手也很強勁,比如小泉進次郎,作為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之子,有著家族背景和民間好感;河野太郎、岸田文雄等人則擁有更強的國際經驗和黨內人脈。未來的黨總裁選舉,很可能演變為多方角力的局面。尤其是在石破茂明確辭職之后,自民黨必須盡快推出一位能夠穩定局勢、贏得眾議院選舉的領導人。
總之,眼下日本政壇正在經歷一輪劇烈震蕩。石破茂的辭職,不僅是個人政治生涯的終點,也標志著一個執政周期的結束。誰來接任、將帶來怎樣的內政外交方向,成為當前的焦點。不難看出,日本政壇的權力更替,都是一次需要高度關注的外交調整期。最主要的,就是要警惕日本在涉臺和對華政策上的潛在冒進,尤其要防止個別政客,借炒作中國議題獲取政治紅利,制造地區緊張氣氛。
最終,誰將走上首相寶座,目前尚無法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日本的對華政策已越來越受到國內政治氛圍影響。未來幾年,中日關系的復雜性將進一步上升,需要更多的溝通、博弈和調整。在這一過程中,理性、穩定、務實的戰略,比任何口號都更重要,石破茂的離場只是開始,接下來,日本將迎來怎樣的領導人,值得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