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公布與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重大貿易協議”:菲律賓對美出口征收19%關稅,而美國商品進入菲律賓免征關稅。
同一天,協議還包括擴大美菲軍事合作。協議一出,馬尼拉網民群情激憤,媒體直言“我們完蛋了”。
關稅危機驟降菲律賓底線
2025年4月,一個本應平靜的春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將菲律賓列入“高關稅警戒名單”,提出17%至20%的追加關稅可能。消息一出,菲律賓經濟幾近崩潰邊緣。出口導向型國家的脆弱結構在瞬間顯現——礦產、電子、農業等主要生產鏈條被一紙公告卡住節奏。
毫無準備的當局,陷入緊急狀態。馬科斯政府快速啟動應對機制,財政部、央行連夜緊急會議,宣布降息、延緩出口信用貸款還款,制定出口補貼方案;外交部則配合發聲,指彰菲律賓愿意尋求磋商,但強調不能成為“貿易犧牲品”。同時,商務界紛紛呼吁政府盡快展開談判,避免企業陷進口稅被動泥潭。
菲律賓華爾街同步“開火”。本地股市應聲下跌,主要指數在開盤后一小時暴跌超過4%。比索匯率也不甘落后,創一年最低。許多中小出口企業被迫暫停單據,物流停運。制造業面臨停產風險。農民直接罹難:原定出口合同報廢,大量農批被滯留港口,損失慘重。“補貼能解決多久?”成為政治口號下的冷場答案。
經濟脆弱、社會緊張的馬尼拉很快讓政府壓力倍增。國內輿論開始飆高,“政府軟弱”“不敢斗爭”的批評音量不斷上升。反對派議員也抓住時機,公開質疑馬科斯政府“放棄國家利益、甘當輸家”。
與此同時,南海艦隊與美菲合作的新聞穿插出現,進一步放大了內政外部的矛盾。菲律賓的戰略自主與經濟自主正同時面臨削弱的威脅。政府清楚,無論如何必須妥善處理關稅,否則就可能陷入長期結構性經濟停滯。所有焦點集中在:怎么去美國那頭,談出一個緩解壓力的方案出來。
馬科斯出訪華府,白宮協議險象環生
7月21日清晨,菲律賓總統府宣布馬科斯率團啟程,美國成為壓力溢出的終點。飛臨華盛頓機場那一刻,投資、經濟、軍事、外交四條戰線仿佛全部撞擊在他的行程。馬科斯知道:這次訪美,將決定自己執政能否延續,也決定菲律賓未來的經濟和戰略自主。
白宮訪問前,馬科斯團隊低調運作。外交部長、貿易談判代表多個背后起草文件,為19%降低關稅開展談判鋪路。這代表的是一個艘不容忽視的壓力潛艇——他們要更低的關稅、更高的美國產品準入、更大的軍事交換。目標明確:減稅繞開20%的極限威脅,換取長期緩沖。
7月22日白宮會議正式開啟。特朗普在橢圓形辦公室用“beautiful visit”作為開場。雙方宣布達成協議:菲律賓出口美國零關稅,美國對菲律賓出口商品設置“19%對等關稅”;此外還包括重大軍事合作條款——擴大美菲聯合軍演、增加美軍駐菲基地補貼與部署細節。
這一消息當晚發布,隨即炸響華府印太戰略圈。美國媒體評論這是一份“壓力換手段、利益雙贏”的協議;菲律賓也迎來脫困,但代價“既顯重壓,又不完全透支”。菲律賓政府初步發布聲明稱協議為“對等互惠”,但對方最大的代價在于19%數字高于4月的基礎17%,幾乎達到了美國4月威脅值的極限翻盤。
協議公布當天,菲律賓股市第二日小幅回彈,匯率略有企穩。但媒體輿論卻瞬間發酵,社交平臺幾乎被“我們完蛋了”“跪了”“賣主權”“賣國”等評論占滿。馬尼拉時報更在頭版寫下“我們完蛋了”,強烈質問何以對美“如此低頭”?議會被迫介入,政府面臨議員質詢壓力。
經濟界分化明顯。出口導向者喜得喘息,但農民、制造商與中小企業擔憂增稅將利空生產。尤其農民抗議號角已吹響,擔心大米、農產品被美國產品替代;企業憂慮零關稅只是眼前煙霧,國內工業競爭將被進一步掏空;銀行界也警惕履約是否透明、是否附帶債務風險。
同時,軍事協議引發戰略擔憂。19%加部署似乎兌現了短期緩沖,但長遠來看,菲律賓在美中博弈夾縫中變得更依賴。一名戰略分析人士指出,此時的菲律賓,不僅出口被卡,還可能一步步失去政策自主。印太戰略模式再次強調這個國家仿佛彈性戰術棋子,經濟依附、美軍圍繞,而主權自由溢出極限畫面。
整個訪美行程雖以“脫困”姿態告終,卻在國內鋪開一片裂痕。出口數據雖稍緩,民眾信任與國家自主性裂縫已被深深映照。這不是一次雙贏協議,而是戰術性妥協,附帶結構性代價。
全國氣氛炸裂,菲律賓自信坍塌
協議公布后的馬尼拉,仿佛被投下了意見炸彈。
7月23日上午,當《馬尼拉時報》以“我們完蛋了”為頭版重磅呈現時,全國社交媒體瞬間沸騰。標簽“跪了”“賣國”“主權拱手”迅速沖上熱搜榜。評論區涌現出大量明言:政府在沒有充分民意支持下,簽下了一份高代價的換取表面緩沖的“投降協議”。這不是一次理性博弈,而是赤裸裸的被動求生。
不到24小時,城市核心地帶爆發抗議浪潮。從首都廣場延伸至政府機構前,數千示威者集結。農民、高校師生、漁業群體、失業工人集體亮相,表達對政府政策的不滿。標語橫幅象征強烈抵制:有人舉著“捍衛主權,從不卑躬屈膝”的橫幅,也有人站在攔路欄前高呼反對政府依賴外部。在一片嘩然聲中,菲律賓終于掀起了一場分裂式怒吼。
政府內部震蕩不斷。議會內部出現分裂聲音,執政黨派出現內部批評,數名議員公開質疑協議的合法性,要求舉行國會聽證。是否簽署、是否批準、是否承擔緊急財政責任,成為國會不斷爭議的焦點。一些高層人士私下表示,這次是政府一次重要的“單人飛行”,但會把政治風險留給全民。
經濟學家、法律學者、區域戰略專家接連發聲分析。他們指出,19%關稅雖然低于最初威脅值,但遠高于過去正常水平,這種不對等的貿易比例短期內無法轉化為長期收益。農業專家擔心,大米、肉類等農副產品將被進口商品擠壓,導致產業鏈斷裂,農戶或被迫退出市場;制造業分析人士則指出,菲律賓中小企業面臨成本激增,急需政府出臺配套補貼,否則行業恢復力將被削弱。
協議造成的經濟豐厚但非均等效益迅速暴露:出口導向行業獲得短暫通關利好,而國內供應鏈被打擊的群體則陷入焦慮。富裕階層和中產利好與底層利益遭壓制的矛盾尖銳撕裂。學界稱,這種“受益岸與被遺忘岸”分裂,不僅影響經濟,也影響國家信任資產的重建。
戰略裂縫產生,菲律賓進入新交戰狀態
協議既是一次被迫的妥協,也成為菲律賓未來數年地緣戰略走向的分水嶺。
協議附帶的美軍部署條款被強調是“戰略合作增強”,但這使菲律賓在南海博弈中選邊更明顯。美軍駐菲基地數量與權限確認后,菲律賓未來對中國政策可能被限定在更大的美方框架內,放開一切傳統自主空間。
美國把菲律賓拉向其基本戰略圈后,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將調整策略。看到菲律賓以“貿易換基地”的杠桿后,這些國家會考慮是否自愿進入類似交易。菲律賓成為樣板,其未來與鄰國關系或處于競爭與再定位狀態,也讓東南亞區域體系重新進入重構期。
協議在美中競爭壓力下繼續惡化,中菲關系未來也將受到重大影響。中國一方面仍然是菲律賓最大貿易伙伴,對經濟市場的依賴未減;但另一方面,美國深度介入菲律賓體系,也限制了中方合作空間。中國需要權衡與菲律賓保持經濟交往與維穩關系;菲律賓也需主動調整與中美的搖擺立場,預防被拉入沖突邊緣。
協議發布后,一場政治危機逐漸成型。議會中期選舉或成為這份協議的最終投票舞臺。當前僅31%支持率顯示了民意斷層。一旦在野黨聯手協商失敗,菲律賓仍可能走上提前選舉或領導層調整的路徑。之后,政府對美態度、小農問題、國防角色將被繼續聚焦。
菲律賓進入了上下夾縫、左右被迫的戰術狀態:它既要依賴美國來避免經濟斷崖,也必須保持足夠戰略自主,避免長期被剝奪外力安置利益。它正在“走鋼絲”,尋求觸底反彈但不被吞沒的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