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放電磁采集站 (OBEM)
7月8日
中國海洋大學
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東方紅3”船
結束“南海深水油氣勘探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新技術首次示范應用”
航次任務
返回青島
靠泊奧帆基地碼頭
本航次歷時23天
完成測線4條
測線總長度86公里
成功布放
并回收海底電磁采集站 (OBEM) 80臺次
完成6次發射拖曳作業
大功率水下電磁發射系統
實現最高功率128KW
1500A電流輸出
圓滿完成計劃任務
并檢驗了系統裝備性能
海洋電磁探測技術
是一種新興的海洋地球物理方法
分為海洋大地電磁法(被動源 OBEM )
和海洋可控源電磁法(主動源 CSEM )兩類
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
采用水平電偶極子源激發電磁場
通過分析來自海底的感應場信息
實現異常電磁場識別
與地震勘探形成技術互補
在深水油氣勘探、海底淡水勘查
和海底地質調查中應用前景廣闊
電磁采集站 (OBEM) 回收
該技術起源于二十世紀末
二十一世紀初開始
在國外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領域初步應用
2010年
航次首席科學家李予國教授
從美國 Scripps 海洋研究所回到中國海洋大學
依托學校綜合學科實力
匯聚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質、自動化與控制、
材料科學、海洋科學、機械設計等方向的
技術力量
組建學科交叉融合的
海洋電磁探測技術與裝備研發創新團隊
瞄準國際技術前沿
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
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海洋電磁探測技術與裝備
經過15年的發展
在海洋電磁基礎理論、探測技術與裝備研發、
資料處理解釋方法及應用研究方面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助推我國躋身
國際海洋電磁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先進行列
電磁發射系統“海鰻”號布放
本航次是團隊重要成果
——深海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探測技術的
首次示范應用
勘探工作嚴格按照技術規范執行
在超額完成計劃探測任務的基礎上
通過技術創新和優化作業方案
實施了多次大功率激發和變頻率二次探測
提升了采集資料信噪比和探測精度
海上作業期間
所有測線數據均通過嚴格質量檢查
符合預期標準
后續
團隊將開展數據處理與反演工作
相關成果將為深海資源勘探
及海洋地質研究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航次首席科學家李予國教授(左)與“東方紅3”船船長楊文在作業現場交流
本航次也是2025年“東方紅3”船
完成的第三個科考航次
任務執行過程中
全體船員發揮“不畏艱險、探索不已、
勇于超越、敢為人先”的“東方紅精神”
以高質量完成航次任務為核心
以全方位服務科考團隊為己任
全力配合、密切協作
為順利完成航次任務
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支持和條件保障
合影
作者 / 劉邦華
圖片 / 劉邦華 吳濤
編輯 / 王紅梅
責任編輯 / 劉蒞 張慧
信息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