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沈飛的傳奇還在繼續!7月8日,央視新聞頻道走進中航工業沈飛公司,探訪沈飛公司的殲-15T型戰斗機機庫,采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航工業副總工程師、新型艦載機總師孫聰。
孫聰院士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了這樣一個概念。說我們未來要像制造手機一樣制造戰斗機,實現戰斗機的快速更新換代,之前可能二十余年實現一次更新換代,未來可能五年時間就換代一次。
這邊央視剛剛播出中航工業沈飛集團的新聞,另一邊更大的新聞接踵而至。7月8日,遼寧新聞播出了遼寧省政府主要領導在沈陽調研、視察沈北新區沈陽航空航天城的視頻。
報道中曝光的沈飛新廠房
同時,還拍攝了正在建設中的、于2024年完成封頂的27萬平方米沈飛新廠房。這一單體廠房面積之巨大,建筑之宏偉令人震驚。看來,這里可能就是未來我們像制造手機一樣制造戰斗機的主要廠房了。
廠房長度超過750米(圖源:百度地圖)
如何理解孫聰院士的“像制造手機一樣制造戰斗機”?遼寧新聞里播出的、位于沈北新區沈陽航空航天城的沈飛新廠房,將如何“像制造手機一樣制造戰斗機”?咱們來斗膽試著說一說哈。
像造手機一樣造戰斗機
首先是孫聰院士的“像制造手機一樣制造戰斗機”,咱覺得這句話其實是有兩層含義的:
“ 百式系列 ”戰斗機
第一層含義是明確了未來戰機在技術上的快速迭代。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上世紀50年代左右那個比較短的時期,戰斗機也一度做到了技術上的快速迭代,大批飛機公司一哄而上,搞出的戰斗機型號層出不窮。最典型的,比如美國上世紀五十年代推出的“百式系列”,幾乎一年有一個新型號推出,將戰斗機的總體設計水平以極快的速度往前推進。
當然,這種戰斗機設計領域的快速迭代,并沒有持續多久,隨著戰斗機研發技術門檻的越來越高,研發投入越來越大,總體設計、航電系統越來越復雜,戰斗機的研發和制造周期很快慢下來了。
到第四代戰斗機(蘇-27、F-15)時代,一個型號從概念設計到裝備部隊,動輒以15年左右計算。而到第五代戰斗機時,一個型號從概念設計到裝備部隊甚至多達20到25年——戰斗機在諸如總體構型、氣動外形上,可能已經很難做到快速研發、快速迭代、一年一個新型號了。
但是,以新型高度綜合化的任務計算機和核心處理器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綜合航電系統,卻讓戰斗機的航電、火控系統架構具備了快速升級,快速迭代的能力。只要核心處理器算力足夠,且所有接口和通訊協議做到標準化,那么就可以對戰機的航電系統進行頻繁升級。
不僅可以通過類似于手機的更新版本一樣,為“手機”增添許多新功能,更可以通過直接更新部分可以即插拔的硬件,來提高戰機航電火控系統的技術性能。這就是所謂的“像造手機一樣造戰斗機”的第一層含義,快速迭代,提高性能。
有第一層含義,那當然還有第二層含義咯?當然有了,手機給咱們以怎樣的印象——現代民用電子工業的產物,制造高度精密,當然產能也非常大。就比如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在卡塔納克和班加羅爾的兩家工廠可以達到一年3000萬部的產能。流水線組裝,步進式制造,自動化生產,這就是手機制造業給我們的印象。
F-35脈動式生產線
而現在,我們的航空工業大概率也要做到這一點了。其實要說脈動式生產線,航空工業早都已經做到了這一點,無論是在戰術飛機,還是在戰略性飛機的制造上,我們都已經做到了步進式節拍式組裝。
看來下一步我們的打算,不僅僅是要流水線組裝飛機,還要極大地提高流水線組裝的效率。通過對物料準備、設備傳送、單個工人組裝動作的精細化安排,讓步進式生產線的效率進一步提高,每一步的組裝時間有所縮短,提高產能,從而做到像制造手機一樣大批量制造戰斗機。
既然提到要像制造手機一樣大批量制造戰斗機了,那咱們就要又回到文章開頭,說一說這個沈北新區沈陽航空航天城了。大伊萬在2011年的時候,曾經和哥們(咱們的小編)一起去過沈飛博覽園,其中的一角可以一窺沈飛集團的部分生產廠房,這廠房之巨大令大伊萬震驚。
但是后來在“谷歌地球”上一看,我們所看到的沈飛廠房其實只是生產聯合體、聯排廠房里一個非常不起眼的部分,沈飛的主體廠房是我們所看到的廠房面積的數倍、數十倍……真正的沈飛廠房究竟有多龐大,工業巨獸的實力究竟有多強悍,真是難以想象。
沈飛的新廠房
那么此次官宣封頂的沈飛集團的27萬平方米新廠房,在航空工業究竟又是一個什么體量的存在呢?
做個對比吧,我們都知道F-35戰斗機都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位于德克薩斯州沃斯堡的生產基地制造的。該基地坐標北緯32.7713,西經97.4482。基地的主體是一座巨大的單體結構廠房,這座廠房的總面積連帶一些輔助設施,就是27.5萬平方米。
目前為止,很少有能夠反映這座廠房全貌的照片流出,但是根據判斷,F-35戰斗機生產線應該是單向流水線式的。從南側開始備料,然后部裝,最后總裝,從單體式廠房的北側移出車間,轉道到廠房北側的總裝測試,試飛站等,在完成試飛后轉移到跑道一側的連排機庫等待正式交付。
沈飛新廠房
所以毫無疑問,這次沈飛集團新封頂的27萬平方米廠房,它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沃斯堡的F-35戰斗機生產基地是一個體量的存在。而且考慮到這27萬平方米僅僅是第一部分單體廠房,后續還有大量的配套建筑還沒有來得及建造呢。甚至連沈陽航空航天城自己公布的規劃圖,27萬平方米的巨型單體廠房就有兩座之多,還有大量的連排配套廠房……
這座新的沈飛集團可能最后的生產基地面積,會大到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步,沃斯堡基地在沈飛集團的面前根本不夠看。至于俄羅斯之類的國家,航空工業早已沒落了,完全無法跟我們相提并論了。
這么大的生產基地,這飛機的產能得有多大啊?咱就這么說吧,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一開始設計的F-35戰斗機產能是一年300架到400架,當然最后沒有這么多,也就一年100多架。
這其中的因素既有訂單數量有限,美國空軍吃不下這么多,生產出來沒人要,所以沒必要火力全開,也有F-35戰斗機采用的是全球供應鏈保障模式,全球采購物料導致供應鏈難以全程管控,一旦供應鏈出現延遲則可能導致批產速度放緩。
而我們不存在這種問題,我們的產業鏈全部是自主可控的,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配套的,真要暴兵起來,那速度必然會快的多。
我們未來真的要這么大的產能,真的要這么多飛機?確實要。目前沈飛的生產任務可以說極為繁重,首先是殲-16和殲-16D還要繼續生產,然后殲-15系列艦載機的新型號殲-15T、殲-15D、殲-15TD,起碼要準備足夠四艘航母使用的數量,這個規模小不了。
隨后的大頭是殲-35和殲-35A,我們都知道空軍和海軍對殲-35系列是寄予厚望的,空軍打算用它來進一步擴充機隊規模,海軍則將它作為新一代海軍艦載機使用,而且這飛機未來還有外貿訂單。這么繁重的生產任務,沈飛集團確實需要一個巨大的廠房,來確保產能和交付能力。
而在殲-35系列戰斗機之后,則是新一代作戰平臺、新一代作戰平臺搭配忠誠僚機的批產。這個數量絕對少不了,而且很有可能是會和殲-35并線生產的,這也一樣需要龐大的生產廠房、智能化的制造車間。
沈飛新廠房
此外,說了這么多軍用飛機,別忘了民用飛機也一樣是沈飛的業務大頭。現在中國商飛還只有C909和C919兩款機型,但是2030年之后,C919的交付數量可能會達到一年200架左右。更別忘了,后面還有對標波音787-9的C929呢,估計在其中沈飛會有相當多的部裝配套。這么大的產能,這么大的交付數量,那不建造新廠房肯定不行嘛。
所以,也難怪我們未來會像制造手機一樣制造戰斗機了。無論是軍用飛機還是民用飛機,我們都處于產能爆發的前夜,未來能達到怎樣的高度,現在完全難以想象。
還在建設中的廠房
話說這一代的軍迷確實是太幸福了,能夠看到我們的航空工業走上世界之巔,我們當年暢想的追趕超越F-35生產線和波音公司總裝線的目標,將在我們這個時代成為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