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美國作家萊斯利·步盧姆創作的《核爆余波》。
萊斯利·步盧姆的《核爆余波》講述了約翰·赫西《廣島》一文背后的故事,描述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赫西遭遇的困難以及《廣島》一文發布后帶來的影響。這本書將會帶領讀者回歸最真實的歷史,讓讀者看到赫西深入廣島并進行采訪、撰寫文本的始末。
廣島被投放“原子彈”后,成為人間煉獄,而美方卻實施嚴格的新聞管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自己對于核武器的威力缺乏認識,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掩飾他們犯下的罪行。在廣島事件發生期間及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新聞記者都無法向人們傳達事情的真相。
赫西敏銳地察覺到關于廣島的報道是嚴重扭曲的,同時,赫西也堅信,時間會帶來真相。在赫西感到焦灼不安的時刻,《紐約客》雜志對赫西拋出了橄欖枝,兩者的聯合促生了《廣島》一文的發布。盡管《紐約客》仍需要積極配合官方的審查以讓雜志順利發布,但盧斯和肖恩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新聞界的“賭徒”,他們決定要讓赫西進入日本。
盡管當時記者進入廣島以及發布報道非常困難,但赫西還是順利抵達了那里。赫西采取了巧妙的行文方式,注重當事人的感受而不是用數據去客觀描述原子彈對廣島造成的影響,他通過六位當事人的切身痛苦書寫了“人性的墮落”。
赫西的文章富有生動而真實的細節,細致入微地講述了每個幸存者在核爆發生當日的經歷以及核爆之后的生存境遇。但他沒有采用煽情的語言和講述方式,而是保持語氣的平淡,通過這種有意為之的“淡化處理”激發讀者內心的恐懼和不安。
在報紙、雜志以及廣播電臺多種媒體的宣傳下,《廣島》的轟動效應持續擴大。除了讀者,各家媒體也紛紛探討核爆對于廣島環境和人民的影響,對美國政府封鎖消息這一舉動口誅筆伐。
《廣島》刊行之后,赫西沒有站在臺前接受社會各方給予他的榮譽,而是搬到了偏遠的小鎮幾乎隱姓埋名。他將自己的注意力從新聞報道轉向小說創作,在他的一生中,他創作了十幾部小說,但《廣島》依然是他最有影響力的作品。
廣島核爆事件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而核武器不應當成為一個國家隨意操弄的玩具。赫西寫作《廣島》一文去幫助人們看到真相,直面真相。而在《核爆余波》這本書的后記中,作者寫道:大規模的非人化可能正是種族滅絕的肇始。《核爆余波》不僅是對赫西寫作《廣島》事件的記錄,更是為了強調媒體和公眾輿論的力量,我們必須一次次地回憶廣島,來抵抗時間的遺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