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的一個清晨,北大才女王承書趁著家人還在熟睡時,輕手輕腳地收拾好行李,隨后離開了家。
沒人知道她要去哪,也沒人知道,她這一走,就是整整17年。
她沒和丈夫道別,也沒有給孩子一個擁抱,只留下一封簡短的信,此后17年,丈夫和孩子都在數著日子過,期盼著她可以回家。
當王承書再次出現在家門口時,她已經有了白發,臉上也寫滿了滄桑,孩子們忍不住撲到母親懷里,悲痛大哭:“媽媽,您受苦了,您是民族英雄!”
那么,在消失的17年,王承書到底去哪兒了?
01
1961年,49歲的王承書,放棄了眼前安穩的生活,踏上了為祖國而奮戰的道路。
王承書去的地方,是荒無人煙的西北戈壁,而這次選擇,她不但離開了家人,甚至連名字都不再屬于自己。
讓她做出這個決定的人,是錢三強。
當時,身為中科院原子能所負責人的錢三強找上門來,只說了短短的一句話:“現在國家需要你。”
王承書沒有問條件,沒有提要求,也沒有猶豫,只說了三個字:“我愿意。”
這三個字,像是一句承諾,也像是一封誓言,不是對某個組織、某個人,而是對那片她念念不忘的土地。
02
王承書是出了名的北大才女。
她出身書香門第,少年時便在德國完成了學業,是國內最早研究原子物理的專家之一。
她和世界頂尖物理學家烏倫貝克合作,聯合提出了后來被寫進國際教材的“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震驚西方物理界。
有人說,如果王承書一直留在國外,很可能成為華人女性中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可就在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不久,她毅然決定回國。
那時候國內科研環境遠遠落后,很多人還在搶著去國外,而她卻堅定地說:“祖國需要建設,不能等別人建好了我才回來。”
回國之后,她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行。
錢三強第一次找到她時,說的是研究熱核聚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造太陽。
年近半百的王承書,選擇從零開始,硬是憑著對物理的熱愛和責任感,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建立起一套聚變實驗體系。
她的團隊是國內最早的熱核物理研究班底,也是中國在這方面最初的希望。
然而剛剛上手,又被要求轉戰更絕密的領域——鈾濃縮。
這次,條件更艱苦,難度更大,連錢三強也有點不好意思,特意不告訴她丈夫,單獨約她見面,才小心翼翼地提出請求。
他以為她會猶豫,畢竟這是一個即將步入退休年齡的女性,身后還有家庭,丈夫是名教授,孩子也在成長的關鍵期。
沒想到,王承書還是那句話:“我愿意。”
03
在西北的某個偏僻基地,王承書終于知道了這份工作的真正內容。
她要做的,是高濃鈾提純。
這是原子彈的核心,如果把原子彈比作一個生命體,那高濃鈾就是它的心臟。
沒有這個,爆炸就是空談。
而當時,蘇聯剛剛撕毀協議撤人,所有技術資料被帶走,幾千臺分離機成了一堆廢鐵。國內在這一領域一片空白,連怎么讓機器運轉都沒人知道。
王承書硬是頂了上來。
她白天培訓技術人員,晚上通宵計算,基地沒有先進設備,只有一臺計算機和大量的機械計算器,她帶著一群年輕人,用手動方式去一點一點校準。
機械計算器的按鍵需要用力敲擊,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地摁,一個誤差都不能有。
她常常一邊用右手中指壓住左手食指,一點一點地敲,一干就是幾百組數據。
有人問她,這樣值不值。
她沒有回答,但張愛萍將軍去調研時問她:“你確定能完成任務嗎?”
她說:“只要我答應的事,一定兌現。除了對孩子的承諾。”
在場的人都沉默了。
那一刻,沒有人再懷疑這個女科學家的意志。
她不是只在實驗室里擰螺絲的科研工具,而是真正理解國家、理解犧牲的知識分子。
最終,她的努力讓原子彈提前113天完成,沒有她,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不知還要再等多少年。
04
1978年,王承書終于回家了,那時的北京已換了模樣,兒子已經長大,丈夫鬢角發白。
家里的擺設一如當年,可是家人早已不再年輕,重聚那天,誰都沒說話,只是抱頭痛哭。
她的兒子后來回憶說:“印象中的媽媽是穿旗袍的年輕女子。等她回來的時候,仿佛一下子老了幾十歲。”
那是科研留下的代價,是青春交換出來的平安。
她沒有對自己的犧牲說半個字,只把所有資料、筆記,都留給了國家科研系統。
她的晚年很安靜,沒有榮耀,沒有熱搜,也沒有任何大張旗鼓的表彰。
她只是希望,祖國能好一點,再好一點。
05
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還在為人生意義焦慮,談價值實現,講人生自由。
但王承書的答案,簡單得令人動容,她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振臂高呼,她只是默默說出:“我愿意”。
隨后就用一輩子的孤獨和奉獻,守護那個叫中國的地方,這不是傳奇,而是信仰,不是犧牲,而是選擇。
而正是無數個像王承書一樣的人,才讓我們今天的安穩生活成為了可能。
所以說,那些背對光的人,才是我們最應該記住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